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我們為何使用適地性服務 - Why do we use LBS service?

我們為何使用適地性服務 - Why do we use LBS service?: "

image attribute to http://www.flickr.com/photos/stevegarfield/1270723762/



輕巧好攜帶催生了智慧手機的「GPS定位」功能吧!這種基於地理位置衍生出來的相關應用,又可以稱為 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適地性服務),像是 foursquare, facebook place, google place 等服務,看看 wikipedia 的定義如下:



基於位置的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LBS)又稱適地性服務、移動定位服務、位置服務,它是透過移動運營商的無線電通訊網路(如GSM網、CDMA網)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獲取移動終端使用者的位置訊息(地理座標)。在GIS平台的支援下,為使用者提供相應服務的一種增值業務。



基於位置的服務可以被應用與不同的領域,例如:健康、工作、個人生活等。此服務可以用來辨認一個人或物的位置,例如發現最近的提款機或朋友同事的目前的位置,也能透過客戶目前所在的位置提供直接的手機廣告,並包括個人化的天氣訊息提供,甚至提供在地化的遊戲。



quote attribute to http://zh.wikipedia.org/wiki/LBS





由上述的描述可以發現,LBS 的應用層面相當廣泛,舉凡和「地點」扯的上關係而且對吾人有意義的資訊都可以加以整合,提供吾人在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更高的便利性。



分享我正在看什麼、正在想什麼、正在聽什麼似乎沒有太大的問題,web2.0 的時代就是這些素人內容遍地開花的成果:但是分享我在哪裡,可就不像前面幾種分享那麼 OK 了。畢竟,地點這樣的資訊,是比較敏感的。



「隱私權」是 LBS 當中的頭號 issue,也有可能是該項服務成長無法那麼順遂的原因。但是當分享所帶來的利益大於低調時,我想這樣的服務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的。於是,試著思考,為什麼我要使用 LBS 呢?



我想,沿著「隱私」所附帶的「主動/被動」性質來演繹是蠻不錯得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層次的推進:我在哪裡 (GPS) -> 這裡有什麼 (Infomation) -> 嘿,我在這裡 (Announcement, Identity)。



1. 我在哪裡 (GPS)



這應該是人對於 location 的最基本需求吧,悟空找龍珠需要龍珠雷達、三藏取經我想也得看地圖。手機有了 GPS,就如同隨身攜帶一只世界地圖在身上,解決了迷路的問題。相對應的應用早已內建在諸多智慧手機當中的,像是:最短路徑規劃、即時定位、路況分析等等。



這個層次牽涉隱私層面最少,動機也只是想知道「我在哪裡、目的地在哪裡」這樣單純且被動的訊息接收。



2. 這裡有什麼 (Information)



既然人可以被定位,人所衍生的事物當然也可以被定位,於是乎,把這些定位點接近的人事物聚集起來,形成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在地化資訊),粗淺的用時間軸將其分野,大概是這樣的:



過去:在某地方,我想知道其他人曾經「看見什麼」、「聽到什麼」、「吃些什麼」、「買過什麼」。拍的相片、聽的歌曲、去的餐廳、買的商品通通可以被貼上一個地理位置的標籤(tag)。



服務本身可以聚合這些地理位置相關的媒體訊息,從而給你一些「其他人在看什麼、聽什麼、吃什麼、買什麼」的建議。這時也許能夠融入一些「社交」元素,就是揭露該媒體出自於誰之手,好讓感興趣的你可以按下 追隨(follow) 按鈕,關注他的一舉一動。



現在:在某地方,我想知道其他人正在「看什麼」、「聽什麼」、「吃什麼」、「買什麼」。前陣子,有一些在地性的群聊應用很夯,其結合了地點和發生在該處的當下事件,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跟那些與你同時在某地方一起參與某事件的人聊天(還真饒舌XD)。若事件跳脫時間的框架也很有趣,例如:你可以在某個原住民舉辦豐年祭的地點,觀看過去每年豐年祭的影音紀錄。



未來:在某地方,我想知道其他人將會「看什麼」、「聽什麼」、「吃什麼」、「買什麼」。也許某個音樂廳可以在你經過的時候跳出未來一週的展演訊息不是嗎? 這個訊息也有可能不是由音樂廳發布,而只是來自一個未來將會出席某個場次的聽眾(也許是你的朋友)!



在這個層面,「社交」已經成為一個吸引人的選項,涉及隱私較上一層為多,但是如果你只是看熱鬧不想貢獻的話 (就像潛水的鄉民),仍舊是處於被動的狀態。



3. 嘿,我在這裡 (Announcement, Identity)



最後,來到了隱私的禁地,大聲的向全世界廣播「I'm here !」,如果這句話就這樣結束,不禁讓人想問「for what ?」,我們每到一個景點、一個餐廳就殷勤的拿出手機來 簽到/打卡 是為了什麼。也許這句話應該改為 「I'm here for something good to find me」吧!



在這個層面,「Identity」成為重點,因為拿「隱私」出來,希望換到的是跟「我」更相關的訊息。我不關心阿貓阿狗在這裡看過哪些景點、將要出席什麼活動、吃過哪間餐廳、買了什麼玩意,但是我會好奇 我的朋友/我follow的人 是否來過這裡、看過什麼、吃哪間餐廳、將出席什麼活動。



因為服務本身並不知道「我是我」。所以只能告訴我大眾口味的消息 (大家去嘉義都吃雞肉飯,但是我愛的明明是滷肉飯阿),比起像臉書這種強連結網路,吸引力自然大大不足。那麼不禁想問自己兩個問題:



1. 服務本身並不能給「我」感興趣的資訊,為什麼我還是會想要 簽到/打卡呢?



因為當市長很有趣!? (享有店家特殊的優惠,台灣好像很少,囧),去過某些很少人去或是很高檔的地方又用智慧手機打卡感覺很酷 (這可能是虛榮心作祟)。



或者是當作自己的日記/回憶 (可能真的有人用簽到標示出自己每天的行程當作日記)。又或是期待著有人給你一些回應,起拋磚引玉之效。



2. 服務要怎麼知道「我是我」呢?



我只要認真的到每個地方都簽到,服務就會針對這些我經常簽到的地方作分析,然後了解到我是怎麼樣一個人嗎?還是說,我直接把我的 blog, twitter, facebook 的資料都告訴(匯入)那個服務,讓他知道我感興趣的東西是什麼,讓他認識我呢?我覺的,從認識我的朋友來認識我是很恐怖且厲害的事,不過 Facebook Place 的介面好醜。



這個層面涉及隱私甚劇,心態上是主動開放的,這個境界無疑是 LBS 的理想國。如果隱私方面能夠有很好的配套和政策,而服務本身帶來的利益又大於這樣的損失,這樣的服務應該還是有普及的一天的!



你也經常使用 LBS 的服務嗎,不妨在下方留言和我分享一下你的使用撇步和一些看法吧 :)



參考資料



1. The Future of Location-Based Applications: http://www.chrisbrogan.com/futureoflocation/



2. Are Location-Based Services Ready to Turn the Corner? -

http://gigaom.com/2011/01/26/are-location-based-services-ready-to-turn-the-corner/



3.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Location-Based Services | CustomerThink - http://www.customerthink.com/blog/the_present_and_future_of_location_based_service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