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Twitter联合创始人:转发量比粉丝数更重要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6日早间消息,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周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Twitter中,真正有价值的不是粉丝数,而是转发量。

  威廉姆斯说:“我认为,比粉丝数更重要的是转发量。单凭粉丝数无法判断你的渠道有多广。理想的指标是了解有多少人看到你发的消息。”

  就在威廉姆斯发表这一观点后不久,便出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以下简称“NFL”)的绿谷包装工队输给了西雅图海鹰队后,该队后卫TJ Lang便在Twitter上大骂脏话,甚至将矛头直指NFL。

  TJ Lang的粉丝不到5万,但这两条Twitter消息却被转发了15万次。这充分表明,NFL球员的实际媒体影响力远大于他们的粉丝数量。当天下午,TJ Lang的粉丝数也激增至10.3万。
  对多数人而言,粉丝数的重要性仍然高于转发量。但威廉姆斯的这一观点,恰好揭示了长期以来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最好地衡量人们在Twitter上的影响力。威廉姆斯的观点较为朴素:通过衡量人们在Twitter中引发的“回音”,便可了解他们的影响力。(书聿)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微博上的法師

延参法师:我参与我存在,在微博上分享生活和世界带给我们的快乐。有些小段子,你转转,我转转,你评评,我评评,心情烦恼的时候,你关注我关注, ...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pinterest流量超越yahoo!

在Tumblr這與WordPress、Blogspot及Xanga風格有極大差異的部落格出現後,網路部落格大致上分成四種風格:文字風格,圖片風格,圖文風格以及轉貼風格(reblog)。

台灣目前還是以圖文風格及文字風格的部落格居多,主要為個人生活記事或心得評論。國外則是從Tumblr,Posterous,及Pinterest這種新型部落格(還有Facebook,Twitter等社群媒體)出現後,推出了很多圖片及轉貼風格的部落格,以視覺圖像及簡短評論為主要內容。

部落格應該是指以個人產出的內容為主的創作或紀錄空間,但是由於Reblog的興起(pinterest是repin),很多人都直接以轉貼內容作為自己的部落格內容,尤其是Tumblr的使用上這種情況尤其嚴重。

這次要介紹的Pinterest是較以圖像為主的部落格(或稱網路剪貼簿),有使用過Tumblr的人可能會更喜歡Pinterest,因為它有類似相簿分類的功能,而且同樣的也有網頁底端的自動加載功能,就是不用按下一頁就可以一直加載內容。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社群經營該不該談 ROI

有在操作粉絲團的朋友應該都被問過以下問題:

「如何量化社群行銷的指標?」

「如何將社群行銷的投入,轉化為實質收入?」

「粉絲數怎麼樣才可以衝到10萬?」


我當主管幾年了,我很清楚指標很重要,因為這是衡量績效的基準,也是檢討時的重要依據,但單單以粉絲數作為指標其實是不理想的,因為要炒作粉絲數其實一點
都不難,難的是你的粉絲團是否已經在粉絲新裡建立起印象,他喜歡你,也願意持續follow你,更願意回饋他的想法給你知道,更甚者還會跟其他人推薦你的
粉絲專區,這不是一兩天或者一兩個月就會有成果的,需要經年累月,持續的在這個圈圈中跟大家分享、互動才能營造。


講個我們最常用的詞,轉化率,轉化率這個概念其實可以應用的層面真的非常的廣,一個簡單的例子,瀏覽你網站的使用者,有多少的比例會轉成你的會員,這個比
例我們就能說他是一個我們想要關注的轉化率,我們可以透過改善網站、改善操作體驗、舉辦活動等等來觀察轉化率的變化,然後從中找出合適的操作手法,直到轉
化率達到一個我們滿意的水平為止,而在社群中,我們一樣可以將網友的行為做切分:

1.只在朋友的塗鴉牆上看到粉絲團的訊息

2.看到訊息後會按讚、留言或分享

3.看到訊息後會點近粉絲專頁

4.點進粉絲專頁後會對專業按讚成為粉絲

5.成為粉絲後只是潛水

6.成為粉絲後會按讚、留言或分享


如果我們要針對細部做操作的話,其實我們還可以分的更細,但就要看我們目前所關注的重點是哪一項,
如果剛開始,你希望打開知名度,累積一定的粉絲數,那你可能會專注在提高粉絲數,藉由一定的粉絲數告訴其他人「看,我們有10萬個粉絲,你還不來按讚你就
落伍了」,但粉絲數絕對不是最關鍵的要素,漸漸的你可能為開始重視粉絲與你的互動狀況,我們可以用社群參與度來說明這個現象,或者我們可以用《開放式領
導》這本書中提到的參與金字塔來描述,他將社交網路中的互動分成五個等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翻翻看。



「要經營社群就別一開始就談ROI」,一般我會接著這麼說。

社群經營需要好一段時間醞釀,觀測指標也會隨著你的狀態而改變,但很多公司其實喜歡在年初就設定好全年度的KPI,而這個KPI是不能隨意調動的,這其實
會讓社群行銷遭遇到障礙,另外因為社群經營談的不是廣告的效果,更多講究的是「關係」的建立,但關係通常很難量化其效益,例如當一個粉絲成為忠實粉絲後,
可以幫公司創造多少價值?這個問題背後的答案很值得探索,但不談ROI不代表我們就是漫無目的的去經營社群,而是你必須要了解社群可以幫你什麼?


「你對粉絲專區的定位是什麼?」,一般我又會接著問。

經營品牌、服務客戶、取得回饋、單純曝光、販售商品,不同的定位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你沒想清楚,或者也不知道粉絲專區可能給你帶來什麼,那建議多了解一些才思考是否要做這件事情,有了標的,你自然可以開始談KPI,也可以開始談ROI了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百度為何會這麼軟?在原本應該很成熟的搜索市場中,百度為何會受到這麼大的衝擊?

iPhone5發表會直擊(圖文解說):iPhone5亮相 更輕、更薄、螢幕更大

 今年的iPhone 5發表會沒有多少驚喜:

  • iPhone 5的外觀就如同謠言中的一樣。
  • 厚度7.6mm,比前款薄18% 重量112g,比前款輕20%。
  • 4" Retina Display,326ppi,1136×640(16:9),基本上就是Home畫面又多了一行。
  • Apple自家軟體已針對新螢幕比例做最佳化,其它App Store軟體會有黑邊,顯示畫面比例相同。
  • 新螢幕色彩飽和度提高44%,並在面板內整合觸控機能。 支援LTE通訊規格(台灣目前還用不到)。
  • 新的Wi-Fi晶片,支援802.11 a/b/g/n 2.4GHz /5GHz,最高速度150Mbps。
  • 效能更強大的A6晶片,CPU與顯示效能皆為前代的兩倍,晶片體積小了22%。
  • 電池時間,待機225小時,Wi-Fi瀏覽10小時,3G通話/上網/LTE上網皆為8小時。
  • 相機800萬畫素,3264×2448、f/2.4。新增動態低光源模式。
  • 新一代的ISP、去雜訊、智慧型濾鏡、更加的低光源攝影表現、更快速地儲存像片(比前代快40%)。
  • Panorama(環景攝影)功能,可拍攝2800萬像素的環景相片。
詳情也可以到apple官網觀賞:http://www.apple.com/

  • 1080p HD錄影功能,改進了影片穩定性 、面部偵測、在攝影中拍攝像片。
  • 三隻麥克風,位於頂部前方與後方,以及機身底部。
  • 改良的喇叭設計。
  • 聽筒有消除噪音機能。
  • Wideband audio,讓聽筒部分可以播放更廣的聲音頻率。
  • 新的同步接口「Lightning」,全數位通訊,8pin,提高了耐久性,並且小了80%。
  • 提供轉接頭讓30pin周邊可以轉為Lightning界面。
  • 售價 $199/$299/$399,對應16/32/64GB,兩年合約。
  • iPhone 4 8GB成為零元機,iPhoe 4S 16GB $99,兩年合約。
  • iPhone 3GS正式停售。
  • 9/14預售,9/21正式發售,首波發售國為美國 、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澳洲、日本、香港、新加坡。
  • 新3D地圖,turn by turn導航。
  • Notification Center可以直接發推或是發文到Facebook。
  • Safari,全螢幕模式與iCloud Tabs(類似Chrome的同步書簽)。
  • Mail新增VIP自動搜集重要郵件。
  • Passbook,可整理電影票 、機票 、Starbucks會員卡等。
  • Photo stream新增分享像片功能。
  • 增強的Siri功能,包含體育賽事查詢 、電影資訊 、預訂餐廳
  • 其他小功能強化,例如在無法接聽時自動傳簡訊給對方等。
  • iOS 6 支援iPhone 4S/4/3GS、新iPad、iPad 2、iPod touch 4G。
  • 9/19開放下載。
萬眾矚目的蘋果最新iPhone 5智慧型手機今天問世,更輕更薄,螢幕更大,上網速度更快,可能在發表後1至2週內開賣。

新iPhone發表會今天在舊金山舉行,蘋果公司(Apple)行銷長希勒(Phil Schiller)在爆滿會場表示:「這是不折不扣的寶貝。這項產品採用的軟體和工程技術,對我們的團隊而言是歷來最具挑戰性的」。

希勒表示:「這是我們歷來生產的最薄iPhone,也是世界最薄的智慧型手機,重量僅112公克。比iPhone4S輕了20%。」

據「紐約郵報」報導,新iPhone配備16:9的4英寸螢幕,厚僅7.6毫米,也比前一代薄了18%,完全由玻璃和鋁合金製造,支援3G和LTE網路,上網速度更快。

隨著三星搶下全球手機銷售龍頭、其他大廠接連推出新機,新愛瘋能否驚豔市場和投資人,對於接替賈伯斯(Steve Jobs)主掌蘋果的庫克(Tim Cook)而言,可謂攸關未來市占的嚴峻考驗。

外界都等著看執行長庫克有什麼壓箱寶,炫示任何可以讓iPhone引領風騷、在眾家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科技突破。

iPhone占蘋果營收的一半,更是蘋果主要獲利來源,所以庫克非得讓華爾街和消費者驚豔不可。庫克去年接管蘋果後,以極快速度帶動成長,經營手腕備受肯定。不過分析師認為,成功的關鍵最終仍在於他是否有已故創辦人賈伯斯的創新天賦和行銷天才。

第1支iPhone在5年前問世,顛覆行動裝置產業,分析師認為,隨著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及其他競爭對手相繼推出螢幕更大、無線網路更快的手機,蘋果逐漸處於守勢。 蘋果將企圖利用新機,拉大敵我之間的差距。

科技專家多不預期新iPhone會顛覆智慧型手機硬體科技,不過華爾街分析師仍預期新iPhone在9月單月銷售量達1000萬至1200萬台。

蘋果新iPhone問世料將震撼個人電子產品市場,同時也將比下目前市面上的LTE智慧手機,並打擊戴爾與惠普等PC製造商的銷售。

據美國科技網站Appleinsider報導,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分析師莫斯柯維茨(MarkMoskowitz)表示,他相信蘋果新iPhone登場後,將震撼整體科技「食物鏈」,並將呈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

新iPhone問世,將不利非蘋手機製造商外,莫斯柯維茨也深信,戴爾與惠普等視窗系統個人電腦製造商將在劫難逃。

【2012/09/13 中央社】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百度在想些什么?


编者按:本文作者夏勇峰,《商业价值》主笔。
8月下旬突然爆发的搜索引擎战斗中,百度没有发出任何官方的声音。百度在这个时刻到底在想些什么?它正在如何思考自己的未来路径,9月3日,百度每年一次的“百度世界”大会,将是外界看透百度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毫无疑问,这次百度和其CEO李彦宏的演讲主题将与两个关键词有关:云和移动。正如在《商业价值》8月刊封面报道《百度深潜》中所说,百度在过去一年里,将自己很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云上,而它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正与此息息相关。


这或许能让大家的注意力从看似喧嚣的“360百度大战”中转移过来,思考一下,对未来的搜索而言到底什么最重要,哪里才是真正的战略重点。

为什么和前年刀刀见血的“3Q大战”相比,这次两边都如此低调?因为在搜索引擎不断变化的、漫长的产业链条上,流量的前端争夺只是其中一部分。今天的搜索引擎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去“流量大门”的认知层面上,因为面对整合个行业生态系统的变化,搜索引擎企业本身正在面临结构性的自我革新。

搜索竞争重点转移

不管是百度还是Google,从搜索引擎出发,在汇聚了整个互联网很大一部分访问请求后,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了新能力。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全网抓取内容,分析每一个链接和其后内容,然后在用户输入关键词并进行搜索之后,根据相应的算法对链接进行排序,让用户能低成本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这里面的重点一是排序算法,二是内容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搜索引擎的基础能力。而要支持海量访问并提供更好更快的用户体验,搜索引擎就必须有强大的服务器、带宽作为支撑,这一点渐渐变成了搜索引擎的第三个能力。

算法、内容、服务器,这是搜索平台的基石,而平台的上方汇聚海量内容,平台下方汇聚海量用户,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这里面关键点很多,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搜索引擎发展过程中,它逐渐主动地去与上端的内容开始紧密融合。

内容想要获取流量,因此会对搜索引擎尽可能地友好,而搜索引擎在与内容无缝连接之后,借助算法的提升,又能够让它们更准确、更充分地呈现在用户面前。百度之前所做的一系列的事,前有“阿拉丁”计划,后有百度开放平台,事实上都是在促进这种融合。最近两年,百度开始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看作“媒体平台”,因为当内容已经融入搜索之后,这已经远不是搜索引擎四个字所能形容的结构。

在传统互联网中,内容的开放与聚合正在不断增强其流动性与有效性,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搜索引擎公司数以万计的服务器与服务器里基于算法的规则体系的有效运转。

实际上,百度内部已经开始从宏观上重新看待自己:自己是平台,而平台上所有的内容创造者,在相同规则的组织之下,都被视为是开发者,而他们的内容虽然呈现方式不同,却都能看做是Web App——平台上的某一种“应用”形态。

这种定义因为基于互联网最基础的后台能力——服务器、带宽、算法,也就是百度眼中的“云”的核心,而具有了更大普适性,不仅适用于传统互联网,也适用于移动互联网。这一切预计将会在这次“百度世界”中揭开面纱。

实际上,“3B大战”的竞争重点基本还是在流量入口层面的攻防,如果什么时候战火能真正烧到内容生态层面或者服务器算法层面,那或许将会更加让人兴奋。

移动互联网的大变量

在李彦宏眼里,对于传统互联网上竞争者的关注度恐怕远远没有对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潜在威胁的警惕感强。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是最近5年的事,不管是智能手机动辄以亿计算的出货量,或者用户互联网使用时间从PC到手机的快速迁移,或者移动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其实都在说明相同的问题:传统互联网依旧很大,可如果互联网公司不能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会,那它就将失去未来。

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腾讯、百度,还是阿里巴巴、360,无一不绞尽脑汁、枕戈以待。
如果还是将目光聚焦到搜索引擎,其实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算盘。Google占据了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这一制高点,同时自身的Gmail、Google地图等“Web App”有海量用户,迅速在Google ID上绑死了许多用户,并利用产业端的开放策略来不断催化其“云”端的强大。而百度也做了大量工作,在“平台+App”的战略之下,移动端强化平台能力,孵化“云OS”模型,并利用一系列的工具来帮助不管是移动App还是Web App来链接到自己的平台上。

比如PCS,个人云服务,首先它让接入的开发者都拥有了为用户提供大量免费存储空间的能力,而用户在产品中各种行为的数据,百度又能根据层次放置和分析,让开发者具有针对用户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

还有Runtime可随时调用的封装库(功能),应用开发和维护的百度应用引擎BAE,帮助在模拟终端环境测试产品的MTC等等。这些与百度正试图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导入的内容、用户能力一起,构成了百度移动互联网的矩阵型战略。

这是一种B2B2C的模式,百度充分挖掘了自己在后台、也就是云端的潜能,开放出来作为对开发者服务的能力,而开发者在增强竞争力之后,又由此能对最终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一方面,这意味着传统认知的搜索引擎公司正在由前台向后台不断“深潜”;另一方面,它所提供的能力又是自己从一开始就具有的,这将成为它深潜过程中的主要基因。

当然百度在这一战略中也有短板,比如对移动开发者的吸引力还需增强,自身ID体系还不完整,公司从对用户服务转向对企业服务中企业文化的挑战等等,可是遗憾的是,这些都是百度自身的挑战,还没有看到真正有其他竞争者在这些层面与百度有太多竞赛。

从搜狗“浏览器-搜索”的模式创新,到360以用户价值消减百度商业价值的努力,能够动摇百度的其实还只是表面的部分。在美国,Google一直占据的市场份额是65%左右,Bing和使用Bing引擎的雅虎搜索加起来份额已经到了快30%,可它们仍然不能对Google形成战略层面的影响。
百度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去“绞杀”和“对峙”,而是在面对搜索在未来已经注定是系统性战争的时候,如何面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定位;如何通过对移动领域“新边疆”的扩展来拱卫现有模式和市场份额的安全。

在中国互联网搜索领域必然风云再起的2012年,百度也同样面临一个新的起点。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