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Web3.0从内容匮乏到信息收敛

Web3.0从内容匮乏到信息收敛: "

  假如从内容层面定义web的版本——文章里有点概念投稿的时候总是比较容易让编辑通过审核的——那么可以说web1.0就是一个内容匮乏的时代,必须由编辑或者专业人士来建设互联网的内容。而web2.0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UGC形式的涌现让所有人都成为了内容的创造者,而随着互联网的信息的飞速膨胀,网友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信息太多了。

  一旦接入网络,门户资讯,im群和好友信息,微博,rss订阅等信息主动推送过来,在主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多个渠道来源,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搜索结果让用户变得越来越累,而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加剧又迫使用户没有办法在获取信息整个过程花费比原来更长的时间,两种矛盾必然造成用户越来越懒,因此,从内容的角度上,我们正在由信息爆炸的web2.0走向信息收敛的web3.0时代,这一时代,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仍然在快速增长,但是对于个人而言,获取所需的信息会更快速,更准确,也就意味着,对个体而言,信息则是收敛的。自然,伴随着这种需求的增长,而对于网络从业者而言,服务于这个趋势的产品也将会越来越多,就目前而言,服务于信息收敛的产品有这几种方式。

2010年3月5日Twitter的信息总量就已经突破100亿条

(2010年3月5日Twitter的信息总量就已经突破100亿条)

  一、专业的内容筛选

  web1.0以编辑和专业人士建设内容为主,这是迫与互联网内容的缺乏,而今这种历史却有再一次重演的可能。在这个方面,恐怕目前影响最大的就是百度的阿拉丁平台,而非存在至今的各类行业专业媒体,虽然由于阿拉丁缺乏公平公正性而广受业内诟病,但是它致力于信息收敛的理念却在网友群里中获得相对较好的评价,网友搜索一些确定性信息,不会出现其他网站搜索结果而是展现百度内部人工筛选的搜索结果,客观上节约了网友的信息获取时间。当然,大部分人没法拥有百度那样的身价,不过现在大行其道的,1,2个专业人士就能维护的轻量级资讯网站,或者博客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基于公众推荐的内容筛选

  google reader里面每天有几个未读提示,消灭这些数字是件有趣的事情,然而当数字变成1000+就没那么有趣了,google reader的chrome插件PostRank Extension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通过对digg以及其他社交数据的采集,来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分成还成(good)、不错(great)、特好(best)几个档次,大多数情况下,只选择获得best级别的信息会是个不错的决定。而另一种推荐方式——社交推荐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而日渐增多,国内的qq阅读就有标配了微博阅读栏目。

基于公众推荐的内容筛选

  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筛选

  Google有个免费的博客插件,名为Related Links,它可以根据可以在您的网页上放置一个控件。对于每个页面,它可以自动找到站内相关的页面,并显示在控件内。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个——一款名为无觅的前google技术人员开发的产品则更进一步,它“利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分析博文之间的关系,在读者看你的文章的时候显示与其相关的文章,从而增加访问量,提升读者逗留在你网站的时间。文章的相关度还会根据点击率自动优化。”对于喜欢闲逛的浏览者,这种推荐更具针对性。

  下个互联网会什么样子?抛开本文作者为了保持博客月更而写在上面的废话和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所提出的web3.0这一可笑定义,其实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用户一直在变懒,并且始终想要变得更懒。

  作者:飞翔猪,原文链接

评论《Web3.0从内容匮乏到信息收敛》的内容...

相关文章:

统计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Amazon Cloud Player: First Impressions

Amazon Cloud Player: First Impressions: "
Amazon has made its entry into the music streaming world with Amazon Cloud Player. Rather than stream a library of predetermined music (e.g. Pandora, Spotify), Cloud Player lets you upload your existing music library and stream it from any computer or Android device.
For the past 30 minutes, I’ve been testing Cloud Player. While it’s impossible to get the full experience in half an hour (mostly because Amazon estimates it will be another 12 hours before my first 1,262 songs are uploaded), it’s enough time to write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mazon’s new streaming music service.
Here are some of my initial thoughts about Amazon Cloud Player and its companion Android app:
  • Uploading: When you first install Cloud Drive on your computer, it searches your entire hard drive for your music and your playlists. Although this takes awhile (10 minutes), once the process is complete, it makes uploading songs a snap. It pulled my iTunes playlists and let me choose which ones I wanted to upload, a very welcomed feature.
  • Usability: The web-based cloud player is really intuitive. The layout makes it easy to select songs, search your music archives and organize your music. The player itself is quick to load, responsive, and even lets you skip around to different points in your music, something not possible with most of the streaming music players on the market today.



  • Music Quality: While I’m no audiophile, I really can’t tell any difference between Cloud Player and a streaming service like Pandora. Playing music from your hard drive is going to give you a better acoustic experience, but the vast majority of consumers won’t be able to tell the difference.
  • Features: Cloud Player doesn’t have a lot of frills, but you will be able to do almost everything you want within it. It doesn’t have iTunes’ ability to automatically download podcasts or the Genius recommendation feature, but they’re not necessary features for a great music experience.
  • Android: I also took Amazon’s Cloud Player app for spin on a Motorola Atrix 4G phone. After signing in with my Amazon account, it quickly found my uploaded music and played it flawlessly. Again, I was able to skip around to different points in my music, create playlists and search my Cloud Drive for uploaded music. The player even lets you access your on-device music, essentially rendering Google’s official Music player useless.
  • Price: You start with 5 GB of free storage, bu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that won’t be enough. I upgraded to 20 GB for $20/year, though in retrospect I should’ve bought a cheap album instead. The pricing plan is very simple: 1 GB per dollar. I paid more for Pandora One ($36) than I did for 20 GB of Cloud Player storage, so overall I’d say Amazon’s a good deal.
Even from my short test,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Amazon wasn’t launching some half-baked product; Cloud Player is a fully functional, very usable streaming music player that could even make iTunes obsolete for many people, and its ability to play on-device and cloud-based music could quickly make it Android’s killer app.
Amazon has thrown down the gauntlet and set a high bar for cloud-based music streaming. Apple and Google, which are expected to launch their own cloud players sometime this year, will have to match Amazon on usability and price if they’re going to compete.
Amazon can’t rest on its laurels though; Apple will surely harness its control of the iPhone, iTunes and iOS to boost its own offering and give the shopping giant a run for its money.
More About: amazon, Amazon Cloud Player, Cloud Player, CloudS, streaming music
For more Tech & Gadgets coverage:
 
亞馬遜 推雲端影音儲存
網路零售巨擘亞馬遜公司(Amazon)29日宣布推出雲端影音儲存服務,讓使用者透過智慧手機等數位裝置來存取影音。這讓亞馬遜領先Google與蘋果公司一步,在雲端儲存市場拔得頭籌。

這套影音儲存服務包括兩個部分:「Amazon Cloud Drive」讓使用者上傳影音、照片等檔案至亞馬遜伺服器,並把檔案儲存在雲端資料庫,以便用網頁瀏覽器存取;「Amazon Cloud Player」則讓使用者播放已經上傳至雲端的影音檔案,可透過搭載Google Android、微軟Windows與蘋果作業系統的智慧手機和其他裝置播出。

亞馬遜說,Amazon Cloud服務初期將提供使用者5GB的免費儲存空間,未來只要透過亞馬遜網站購買音樂專輯的MP3檔,就可以升級至20G。

亞馬遜有意與蘋果與Google搶食雲端儲存服務的市場大餅;蘋果和Google據信也正著手開發類似的雲端儲存服務。雲端儲存能讓使用者在業者的伺服器上建構一個線上影音資料庫,類似電腦硬碟的檔案夾,再讓使用者透過各種裝置線上存取影音。

亞馬遜曾表示,這項新服務也能讓使用者上傳自製影片。亞馬遜已開放透過數位下載服務來購買音樂與電影的服務。目前尚不清楚亞馬遜將如何控管,來分辨自製影片與從DVD非法拷貝的影片。
【2011/03/3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Evernote Web gets a new interface, Facebook sharing, and more

    Evernote Web gets a new interface, Facebook sharing, and more: "

    evernote web

    Evernote, the popular multi-platform 'digital memory' app, has done some serious re-tooling of its Web interface. In addition to a more polished UI that more closely mirrors the look of Evernote on the desktop, the update brings features like notebook stacks and snippet view to the Web.



    Auto-saving is now enabled as well, and you can select multiple items by holding down the Cmd or Ctrl key on your Mac or Windows keyboard. If you've got items stored in your notebooks that you want to share with friends or co-workers, Evernote has improved that process, too. You can quickly post an item to Facebook, share it via email, or generate a Web sharing link to paste into an IM conversation or status update.



    Head over to the Evernote Web login page to try out the new interface.

    Google NFC支付系統計畫逐漸浮出水面

    Google NFC支付系統計畫逐漸浮出水面: "Google在Nexus S上面採用了NFC系統,外界就已經開始揣測Google是否會跨足電子錢包領域,讓身為示範手機的Nexus S成為可以隨處儲值並且付費的行動電子錢包。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Google已經開始與Master Card、花旗銀行開始祕密合作,並且已經開始測試這套機制。目前Google的計畫是打算讓花旗信用卡的持有者登記使用,除了把手機當成電子錢包,Google還會蒐集消費者購物習慣,並且對其發送關鍵字廣告;而消費者也能利用app追蹤自己的消費行為以及管理自己的信用卡帳戶。



    此外,Google在美國專利局申請的新專利還透露了接下來的計畫:Google提出一項新的app專利,在手持裝置的付費系統中成為第三方中介,幫買方管理其購物清單(Shopping Cart)的商品,然後買方在上面選擇貨運方式、其他附加選項例如商品保護加值等等,最後將訂單整理後再一次發給賣方。而Google可從中獲得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與偏好等資訊,想當然爾,這個專利也是針對進行關鍵字廣告而來的。



    不過這些服務到時候大概又免不了造成一些與隱私權相關的問題。

    也許當初沒錢玩WiMAX也好,大眾電信宣佈投入測試TDD-LTE

    也許當初沒錢玩WiMAX也好,大眾電信宣佈投入測試TDD-LTE


    曾為台灣6家得標WiMAX廠商之一的大眾電信,在遭遇公司經營危機,並於2009年申請重整成功後,沈寂了近兩年的時間,再次看到大眾電信出現在新聞版面上,卻是宣佈與中國移動合作,投入TDD-LTE的懷抱。在某種程度上,大眾應該很慶幸當時無法全力投資WiMAX也說不定。(目前台灣WiMAX的苦主算是威邁思、全球一動跟大同電信吧...?)


    WiMAX也不是真的那麼不好,只是在全球電信業紛紛宣佈主推LTE後,連當初WiMAX重量級廠商Intel也宣佈以'解除階段性'的名義,把WiMAX工作小組解散,當然Intel的說法是還會繼續投入WiMAX,不過就像最近Intel跟HP信心喊話說不會放棄安騰處理器一樣,相不相信他們的說法就看個人。


    至於大眾為何選擇TDD-LTE?除了看好中國移動的龐大資源以外,實際上相較目前已經開始商業化的FDD-LTE,TDD-LTE在傳輸是比較適合頻譜較少的電信商採用。而多數的基地台供應商多半是雙壓寶TDD與FDD-LTE,而像筆者也剛好收到Nokia-Siemens的新聞稿,內容如下:


    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已成功進入TD-LTE規模技術試驗,成為首批獲得認可的通信設備商之一。

    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將在杭州提供2.3GHz/2.6GHz TD-LTE系統設備,開展規模技術試驗。

    公司將遵循工信部的指示,進一步完善設備及產品,並配合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按照TD-LTE規模技術試驗總體方案的要求和計畫安排,加速網路建設、設備安裝調測和網路優化等工作。



    加上中華電信研究所先前的LTE場域試驗也沒有單獨壓寶TDD或是FDD,而剛看到一篇經濟日報的新聞,內容表示遠傳也打算投入TDD-LTE,所以大眾這次選擇TDD-LTE作為測試主項目,是可以預期的。


    延伸閱讀:

    經濟日報:遠傳要併4G商 服務全台北
    聯合報:大眾電信、中移動、廣達 合作4G
    中央社:阿爾卡特朗訊協助中國移動部署全球最大規模的4G TD - LTE端對端實驗網

    中華電信:所以說...該是測試LTE的好時機了吧

    NSN全力支持台灣LTE發展,強力配合中華電信進行各項測試

    谷奥: 另十个关于 Google 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谷奥: 另十个关于 Google 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
    之前谷奥报道过关于Google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还有10 个你不一定知道的 Google 趣闻。现在这一系列出到第三季了。


    • 家庭



    Larry Page 的兄弟 Carl 帮助创建了 eGroups。这是一家90年代的互联网企业,并于2000年被 Yahoo 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所以如果 Larry 一开始把 Google 给搞砸了的话,他很可能会跟着他兄弟一起做事吧。



    • BackRub



    Google 的原始名字其实叫做 BackRub。这个名字基本是从他的算法那里引申过来的。Google 的算法基本上就是计算一个页面有多少个反向链接。所以一开始就起了这么一个“反抓”的名字。




    • 专利



    这里是美国专利局的一份1999年 Google 算法的专利,这份专利引用了另一个由 Dow Jones 掌握的专利(叫做 RankDex),而当时为 Dow Jones 研发该专利的人就是李彦宏。(注:我眼拙,未找到原文中提及的引用记录,有哪位读者眼尖的麻烦在留言中告知一下。)


    当时 Dow Jones 并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个专利。所以李彦宏就回到中国,创立了百度。这里是李彦宏的专利档案。



    • 斯坦福


    Google 的算法叫做 PageRank,你可能认为这是缘由算法的原理而起的名字,但是 Google 说其实这算法是用 Larry Page 的姓来命名的。但这还不是高潮,高潮是,其实这专利是由斯坦福大学持有的。看来大学确实应该鼓励那些专利发明者去创业,这样大学也能得到不少好处,斯坦福在2005年通过卖出 Google 的股票就拿到了3亿多美元。



    • 灭绝算法



    PageRank 算法不仅仅能搜索网络,竟然还能计算某个物种将何时灭绝。这个文档详细解释了其中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反向链接就相当于一个被捕食者,一个物种的“反向链接”越多,就说明他能吃的越多,也就不太容易灭绝。网页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食物链?



    • 政治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是不捐政治献金中最有钱的那两个,比他们有钱的亿万富翁们多少都捐了一些。但是神奇的是,Google 去年投在议员游说中的钱比 Yahoo,Facebook 和 Apple都多。



    • Yahoo



    其实哥俩一开始只想学术一下,并不想做个公司。他们搞完搜索引擎后就到处开始兜售。1997年时他们的目标价位是一百万美元。


    他们在硅谷走啊走,走到了 Yahoo,但是当时 Yahoo 根本看不上那好哥俩。接着时间转眼到了2002年,Yahoo 在硅谷走啊走,走到了 Google,想花三百万美元买下他们,但是当时那好哥俩根本看不上 Yahoo 了。



    • 手气不错



    知道 Google 著名的手气不错(I'm Feeling Lucky)按钮每年给 Google 带来多少边际成本吗?1亿1千万美元!因为你每次点了这个按钮,它就把你直接带到首条搜索结果中,而略过了原本可能会显示的广告。


    但是为什么 Google 不把那个成本高昂的按钮撤下呢?可能考虑到确实很多用户喜欢那个按钮,并且 Google 的第一条 tweet 就是 I'm Feeling Lucky 的二进制码。



    • 1号员工


    Google 的1号员工, Craig Silverstein,似乎并不怎么出名。其实他至今仍是 Google 的技术总监(Director of Technology)。根据一些网站估计,他身价可能达9亿5千万美金。



    • 美景


    最后一件事可能显得很平常,Google 这群 Geek 其实也有爱美的一面,比如这个网站就收集了很多 Google Earth 的美景 景色。


    Via BusinessInsider




    © Yimin 发表于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 http://www.guao.hk ), 2011. |
    8 条评论 |
    永久链接 |
    关于谷奥 |
    投稿/爆料

    Post tags: , , , , ,


    "

    谷奥: 别傻了,被 Facebook 赞到爆也不会影响你的 Google 搜索排名

    谷奥: 别傻了,被 Facebook 赞到爆也不会影响你的 Google 搜索排名: "


    有人在Google Webmaster Help里有个人说他在自己网站里放了一个Facebook的“赞”按钮,结果发现之后Google的搜索排名下降了。


    Google的人出来说Facebook赞按钮跟Google排名完全不搭噶,就算被赞到爆也不会对Google搜索排名有任何影响。那提问的这个人估计是赶巧了?可能也不是,因为Google已经将网站打开速度列为影响排名的一个因素了,而Facebook赞按钮或多或少会导致网站打开速度放缓,那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呢?或者说放了太多的社会化按钮会不会间接导致Google排名下降呢?没人知道……


    另外,Google其实有在使用社会化信息决定排名,目前有使用Twitter和Google Reader的数据,但目前还不包含Facebook,因为Facebook不会开放自己的数据给Google嘛。


    Via SER

    Fix Bug的五个阶段

    Fix Bug的五个阶段: "

    下面的文章和《各种流行的编程方式》有异曲同工,请你不要理解错了。本文来源,翻译如下:


    ——————————————————


    一个非常严重和困难的bug,能够成就一个饱经沧桑深受压力的有经验的专业程序员的职业生涯。经受这种考验的创伤程度,相当你受到了一次严重的身体伤害,离婚,或是家庭成为的离世。


    研究人员在研究了计算机编程心理学后,得出了一个程序员们在解决一个困难的bug时的心路里程。这些不同的境界,很像为大众所知的Kübler-Ross Stages of Grief(这个模型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否认,愤怒,耍赖,抑郁,接受)。绝症患者被认为会经历这些阶段),而且原因都很相似。就好像死亡所伴随的悲伤一样,fix一个bug是一个过程其初始化了一个事件,一开始是拒绝相信,其造就了你苦闷的情绪并开始逐步影响你的心智。这种苦闷的情结果会让你纠结要努力忍受,最终会你会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了解下面这几个bug-fixing的阶段,会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下来,并持之以恒,最终带来……关闭我们所有的bug的结果。


    第一阶段:抵触


    本阶段的状态: 多疑 Skeptical. 生气 Offended. 易怒 Petulant.


    1. 不理睬


    也许这个bug会安静地离开。


    2. 标记上“不是bug”


    也许这是用户的错,或是本地配置有问题。是的,我确信就是那样,一会就会好的。



    3. 就是一次小故障


    我想这就是一次小故障,很奇怪地发生了一次,它不会再发生的,虽然没有搞清楚是为什么发生了,不过这就好像我们的数据库,网格,浏览器或别的什么打了几个嗝一样。一会就会好的,我确信。


    4. 躲藏.


    我要休几天病假,也许他们会把这个bug转给别人的。


    5. 标记为“修改需求中”


    你看,我是按照需求实现的。如果你们想要改这个行为和UI,就一定要修改需求。也许他们会决定就这样了。


    6. 需要更多的信息


    我不能确定这是一个bug,除非我能在错误日志中看到一条特定的报错信息。


    7. 转给其他人


    我调查这个bug中看到了其它模块中我看不懂的数据,问题很大。我应该把这个bug转给开发那个模块的人。我可以在我的模块中检查一下那个边边角角的情况,但是正确的fix应该是在别人的模块中。反正那个在别的国家,我见不着他。


    第二阶段:接受


    本阶段的状态: 认命 Resigned. 被打击 Defeated. 被激怒 Annoyed.


    1. 接受现实


    行了,行了,行了!这是我的bug,我会修正它的。


    2. 把这个bug放到最后


    也许,我可以在我需要fix这个bug之前找到一个新的工作。


    3. 和你的经理讨价还价


    好的,你看,我可以正确地fix这个问题,不过我需要一个月。也就是说,我可以给这个问题贴个创可贴,那不会真正的解决它,但是我们可以避免用户的抱怨,这可以为我们赢得几天的时间。


    4. 为这个bug标记一个无耻的时间


    上帝啊,我希望这时间够了。


    第三阶段: 投入和沮丧


    本阶段的状态: 眼花 Giddy. 头晕 Light-headed. 紧张 Nauseous.


    1. 开始调查


    我能搞定它,我能搞定它!只需要小小的调整一下,小小的关注一下,多一点咖啡因,再加上一点时间,我能搞定它。


    2. 迷惘


    Shit. 这太扯了。我居然没有一点进展。这代码真是乱。这样的代码居然能编译和运行,真TMD的神奇,我有机会能搞清楚它什么不正常吗?


    3. 再次躲藏


    你看,很对不起。我不得不要去切除我的阑尾。再一次,是的,既然你提到了它,我的确有两个阑尾。现在我一个也没有了,你高兴了吧?。


    4. 犯贱


    好吧,总之,你到底期望什么?想让我在一个没有高级调试器的环境下改这个BUG。我是什么?千里眼吗?我在我的Commodore 64上一个更好的调试器!


    5. 瞎搞


    看看我试试这么改?Kao,这样不行。要不然这样搞?也不行。那么那样搞呢?Shit,居然变得更糟了。


    6. 绝望


    我不可能fix这个bug了。我是个糟糕的程序员。我太笨了。我在这个满是聪明人的地方干什么?迟早他们会知道我的能力太差,那时我就玩完了,在这也混不下去了。


    7.耻辱


    我的经理问我为什么我用了一个月的时候来fix这个只需要两天就可以解决的bug?老实说,我不知道怎么去读日志信息,我搞坏了我们的编译脚本。现在,我不敢去让别人来帮我,因为这样只会让我显得更愚蠢。


    8. 恐慌!


    这事变得比我相像的要复杂!而我开始觉得复杂的事变得简单……而我觉得简单的事变成需要重定半打的类。为什么我以前在我的经理前拍着胸说我可以搞定这个事?


    9. 通宵工作,远离朋友和家人


    (语无论次的喃喃自语,一阵一阵地大声咒骂)


    第四个阶段:愚蠢的快感


    本阶段的状态: 感恩 Grateful. 安心 Relieved. 极端地自我欣赏 Awfully Impressed with Yourself.


    1. 醒悟


    哦!我终于明白怎么搞定它了……


    2. 写正确的代码


    我真NB,我是编码机器!


    3. 测试


    牛!通过一个测试。真牛!又通过一个测试了。靠!有测试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4. 隐藏测试失败


    反正这完全是一个不重要的测试案例。没有人会检查它,这个测试真是毫无意义。


    5. 提交代码


    我太牛了,厨房里有个馅饼可以庆祝一下吗?


    6. 关闭 bug.


    我听说那里有个馅饼可以庆祝一下


    第五个阶段: 与“完成”肉搏


    本阶段的状态: 焦燥不安 Twitchy. 神经过敏 Nervous. 迷信 Superstitious.


    1. 有人reopen了这个 Bug


    真的?他们发现了你引入了另一个bug? Shit – 那只是一个不重要的案例永远不会发生的。


    2. 修正以前的修正


    是的,我甚至检查了员工的年龄是一个虚数的情况,就是为了防止出错。


    3. 关闭 bug


    是的,贱货,你被关闭了。全部都关了,再也不用心烦了。


    4. 发誓以后再也不干这种事了


    5. 大家都意识到你现在是那个模块的专家了


    哦,不!现在他们又给了我三个那个模块的新bug


    没关系,现在你只需要GOTO 第一个阶段。


    此外,作为一个工作中的程序员,你会永远经历这些烂事,直到你——死亡,退休,或是被升到管理层。


    (全文完)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Facebook Effect (臉書效應)

    Facebook Effect (臉書效應): "

    MMDays 很高興接到天下雜誌的邀請,為一本相信是眾所期待的好書來做試讀和介紹:Facebook Effect (臉書效應),MMDays 除了天下雜誌致贈的新書之外,無收取任何回報,僅以此篇讀書心得做為分享。


    為什麼說這本書是眾所期待呢?因為全世界有七億人都在用臉書,但是至今卻很少有人可以告訴我們,臉書究竟是怎麼成功的?一家才剛滿七歲的新創公司,為什麼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累積了七億的用戶?這本書解答了很多我的疑惑。


    閱讀完本書,我自己對臉書的成功,有了一個小小的結論:連結


    Google串聯起全世界的資訊,從此改變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臉書串聯起世界上所有的人們,從此改變人們互動的方式。


    連結,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一股力量。連結,已經培養出了 Google 和 Facebook 這兩家席捲世界、改變世界的兩家公司。


    筆者在2005年剛成為史丹佛大學的新鮮人時,最常在校園被問到的問題是「你有Facebook嗎?」原來當時不滿兩歲的臉書,在美國各大校園已形成風潮,擴張速度驚人,足見人們對於連結的渴望。沒有臉書,感覺會被認為是個孤僻的人。


    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當時的臉書,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加入的。臉書從哈佛的校園發跡,剛開始只允許哈佛的學生和職員加入,其他學校或是外面的人並不能註冊。在哈佛的校園內獲得成功之後,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才決定把臉書進一步開放給其他校園的學生註冊。


    我認為,這是臉書今天如此成功,相當關鍵性的策略。


    書中提到,臉書並不是有史以來第一家 social network,在它之前,有一家公司叫做 Friendster,這家公司比臉書還要早成立,也在短時間內迅速累積了數百萬的用戶,但是到了今天,已經沒有人關心這家公司。原因在於:這家公司因為當時迅速竄紅,結果卻沒有及時解決網路流量突然暴增的問題,導致使用者的經驗變差,缺乏耐心的使用者一去不復返。


    Mark Zuckerberg 非常清楚這一件事情,所以在哈佛校園內成功之後,要推展到其他校園之前,如果團隊發現伺服器的負荷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他們不貿然開放給其他校園,目的是為了維持使用者的良好經驗。


    臉書靠著這種策略,一步一步地連結全世界的使用者,今天,全世界有七億人在使用臉書。


    如今臉書是史上最大的社交網站,因此在全世界的民主制度、群眾智慧、行銷手法等領域扮演革命性的角色。因為臉書採取的是實名制,所以在臉書上面的連結是非常強的連結。大家不訪回頭想想網路的歷史,其實一直以來網路上並沒有出現這樣子的連結工具,讓一個人在網路上的存在如此具體。我們都會使用電子郵件和即時通和朋友互動,但是這些工具卻很難代表我們在網路上的存在。


    臉書不一樣,除了實名制,他讓使用者的互動方式很多元化,每個人真正在這個平台上得到互動和連結的感覺。埃及的茉莉花革命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原本被威權統治各個擊破的人民,利用臉書形成一股強而有力的連結,然後揭竿起義。原本在實體世界無法形成的連結,在虛擬世界卻成功了,而且反過頭來影響實體世界,發動革命,這是以前的人很難想像的。


    類似的故事,還在世界各地持續上演。


    本書詳細紀錄了臉書發展至今的歷史,大量內容來自於長期訪談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作者並佐以其對資訊產業多年的觀察,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臉書成功背後的商業智慧。無論你是想瞭解臉書的歷史或是未來,這本書都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












    加入MMDays在facebook的粉絲團 隨時閱讀最新文章


    "

    Why Google shouldn’t launch a social network

    Why Google shouldn’t launch a social network: "ArrayIMG_2054-520x245

    Earlier this month, fresh rumours about Google’s social network, now apparently called Circles, appeared online. It’s supposed to launch next May, but to be honest, I hope it won’t. Because while it does make sense for Google to try to conquer each and every bit of the web, I don’t feel like an additional social network is a particularly useful addition to my Google account, not one I’m waiting for at least.



    Both Facebook and Google are companies with a clear function. Facebook is a social experience, Google isn’t. I use Facebook to post my photos and status updates and share things with the world. Google is probably somehow involved in everything else I do online, from various ways of search to e-mail to online documents and almost everything else.


    True, Facebook does have a private features like Messages, and Google has (the failed) Buzz and (the acquired) YouTube and Blogger, relatively social features. But in essence: Facebook is a social experience and Google isn’t. The exception could be YouTube, but even though that is now a Google Product, it’s still seen as a separate entity by many. Indeed, owned by Google, but not as closely related to Google as Gmail, for example. Google is used for managing the (relatively) private parts of your lives, Facebook for the social parts. And both companies are pretty good at that and should build on their strengths to get even bigger.


    But what happens when Google launches a full-blown social network? Suddenly we’re all supposed to use these accounts we’ve used for private emails, private conversations and private documents for public things. There’ll be people who don’t care about this; they’ll try Circles and maybe they’ll even like it, but Google won’t have an easy time convincing the masses.



    Look at Google Buzz: people were uncomfortable with it on day one, and a lot of Gmail users don’t use it – at all. What people do love about Google is the way Google makes new content accessible (like with Google Scholar and the Google Art Project) and adds structure to the information on the web. That’s what Google is good at and why people use Google products. Not because they’re social, but because they’re pretty good.


    That doesn’t mean that I think that Google can’t be social, at all. But people aren’t going to want to share the search terms they’ve just used or buzz the fact that they’ve just sent their boss an email. If Google Circles or Google Me, is a full-blown, mostly traditional social network, it’s just not gonna work.


    I’m all for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and if Google can find a way to make people feel comfortable about using their Google account for their open, social needs, then and only then does Google Circles or Google Me stand a chance. Google’s social thing needs to be a truly revolutionary product – and not just that, it needs to embrace Google’s values as perceived by the public.


    For the same reason I wonder whether Facebook Messages will ever be the big revolution Facebook wants it to be. A lot of users like having chat messages and private messages on Facebook gathered in one place, but most of them will also be pretty happy that they still have a regular mailbox for e-mail correspondence of importance.


    I’m convinced that adding private features to a social service is easier than the other way around. I wouldn’t mind adding some money to my Facebook-account, but I don’t think I’ll ever add social features to my bank account or join a Paypal-based social network (can you imagine: “meet and share with your paypals!”). It just doesn’t feel right. The same – although less extreme – goes for most Google products: for a lot of people it just doesn’t feel right to go from Gmail to Circles. And as long as I’m not the only one who feels that way, Google doesn’t need to just change their products, but the way their consumers think about them. I can’t even begin to imagine how revolutionary Google Circles has to be, for Google to achieve that with just one new product.




    "

    [開箱]用USB網卡讓你的「網樂通」也能無線上網收視

    [開箱]用USB網卡讓你的「網樂通」也能無線上網收視: "


    相信不少讀者都已經申請了壹電視 的「網樂通」機上盒,可以透過網路來收看免費或付費頻道的節目。不過網樂通僅提供有線網路插座,沒有內建無線網路卡,因此阿正老師使用了D-Link的DWA-140 USB無線網卡,透過USB界面擴充的方式來無線上網收看節目,所以我們不必擔心家裡的電視機旁沒有拉網路線,只要有無線基地台跟USB無線網卡就可讓你收看節目了!


    (本文與D-Link 享樂數位生活合作並同步刊載)


    壹電視為了跟有線電視、中華電信MOD等業者分食電視業和隨選視訊這塊大餅,砸下了重資讓台灣民眾免費申請網樂通機上盒,使用者只要透過家用的網路即可收看節目,或是付費收看線上電影。


    但是一般家裡面的電視機旁通常不會有拉網路線(以直接拉到電腦居多),因此想舒服地在客廳裡收看節目還得另外佈線。但是隨著無線IP分享器的普及,我們可以用USB無線網卡接上網樂通,以無線的方式來收看節目,省去了佈線的麻煩,不過網樂通目前支援的USB無線網卡不是很多,阿正老師這次測試的D-Link DWA-140 802.11n USB無線網路卡就是其中一張,它的最高傳輸速率可達300Mbps,搭配網樂通機上盒可以順暢不Lag地收看影片。





    DWA-140規格


    • 產品網址:[D-Link官網]
    • 採用Ralink 307x 晶片
    • 具備USB (USB 2.0) 介面適合安裝於筆記型/桌上型電腦
    • 符合IEEE 802.11n 無線標準,可向下相容於802.11b/g 無線設備
    • 採用 2.4 GHz 無線頻段
    • 提供64/128 bit WEP, WPA, WPA2 無線安全加密機制
    • 支援 Windows 2000/XP/Vista 等作業系統
    • 可達300Mbps。

    開箱實測


    1.這次測試的產品是DWA-140跟網樂通機上盒,由於阿正老師前幾天才從PXhome線上購物免費拿到了一台,因此乾脆一起來個開箱測試。



    2.開箱後的內容物如下,DWA-140除了本體之外,還附上一條USB延長插座;網樂通則是附上了遙控器、網路線、AV端子連接線。



    3.網樂通的背面提供了RJ-45網路插孔、AV端子、HDMI端子、USB插座及電源插孔,只要插上電源及USB無線網卡,再連上電視(AV端子或HDMI擇一)即可使用。



    4.開機後可看到機上盒前方的藍燈亮起,同時DWA-140上方的無線網路燈號也會開始閃爍。



    5.在進行網樂通的網路設定時,選擇「無線網路」。



    6.畫面上會列出目前搜尋到的基地台,如果是加密過的無線網路,後方會顯示一個鎖頭,按下遙控器的〔確認〕按鈕後可以輸入你的無線金鑰。



    7.設定完成後,畫面上會顯示「網路連線成功」的訊息。



    8.當你順利進入主畫面後,就表示設定成功,可以正常收看裡面的電視台跟影院了!



    9.由於使用的是802.11n的無線網路,因此傳輸頻寬相當充裕,不但收看的畫質高(網樂通目前預設的解析度為720p),而且相當順暢完全不會Lag。不過因為網樂通不像MOD一樣有專屬的網路頻寬,所以請記得在多人共用時不要把對外的網路頻寬給吃滿囉(例如開P2P軟體狂抓東西)!



    (本文與D-Link 享樂數位生活合作並同步刊載, 欲留言請到此篇下方,謝 謝!)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Angry Birds the Movie As Directed by Michael Bay [VIDEO]

    Angry Birds the Movie As Directed by Michael Bay [VIDEO]: "

    Popular multi-platform game Angry Birds has been omnipresent in the past couple of months, with its creators even promising an animated series based on the franchise. But could the simple premise of the game — darting birds into pigs — be turned into a movie? And what would happen if Michael Bay directed that movie?
    The answer lies in this surprisingly elaborate and hilariously funny spoof created by Rooster Teeth. It has it all: a toughened old soldier who insists on following orders, a hero with a moral dilemma, a secret weapon worth billions of dollars, and — of course — lots and lots of explosions.
    Check out the video below and tell us how you like it in the comments.

    圖解Firefox演進史

    圖解Firefox演進史: "

    Firefox 4首24小時已經有超過700萬次下載,第2個24小時更追加了近900萬下載!48小時共達1585萬次下載!平均每分鐘超過5,500次下載。雖然美國是最多人下載Firefox 4的地方,但最強的地區卻是歐洲。


    Mozilla為了讓大家更明白他們的創舉,特別製作了這Infographic「The First 48 Hours of Firefox 4



    The First 48 Hours of Firefox 4

    [點按此圖來看完整圖解]


    不要以為Firefox首24小時的下載量勁,原來比起Firefox 3來說,也是低了100萬次之多!在Firefox 4.0面世之前,這Mozilla的瀏覽器已經取得了約22.1%的市場佔有率。其中最多人用的國家就是美國。按下來就是德國與巴西。至於亞洲,只有印尼與印度能進軍Top 10。


    Firefox的全球性也是十分厲害的。在4億用戶當中,約一半人並非英語用戶,而這瀏覽器亦被翻譯成81種語言。要了解這款Mozilla的瀏覽器,由Phoenix演進成Firefox的過程,就要看看Pingdom的圖解「The road leading up to Firefox 4


    The road leading up to Firefox 4

    [點按此圖來看完整圖解]


    Mozilla一向都對準IE發炮的。這個「Is IE9 a modern browser? Let’s compare IE9 to Firefox 4」的圖解,就比較了兩款瀏覽器在兼容業界標準的程度。


    Is IE9 a modern browser? Let's compare IE9 to Firefox 4

    [點按此圖來看完整圖解]


    相關文章:

    Firefox 4首24小時破500萬下載

    Jan’s Tech Blog, where technologies are explored and annotated.

    Join Jan’s Tech Blog Faacebook Page, or follow the Twitter / Facebook Page to get updates.

    企业遇上微博——互联网的锤子(五)

    企业遇上微博——互联网的锤子(五): "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如何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利用新媒体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助力,本文将试图从企业内部,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两个方面对企业的转型进行解读。

      1. 人才录取要看微博吗

      在决定录用员工前,要对其微博进行观察分析吗?一个长期使用的微博可以体现博主各个方面的信息,通过他的言论、关注对象、粉丝群体,互动行为等等,可以看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应对能力、思维能力、价值观等等,这比任何的人才测评来的客观和全面。通过微博来了解真实的员工,可以做出相对更为正确的决定,该职位是否真正与之相适应,企业能否与之共同发展进步等等,前期充分的了解,有助于双方作出双赢的决定。

      2. 允许员工开微博吗

      员工以个人身份开立微博账户,企业无权干涉。企业应该同意或者鼓励员工以企业名义开立微博账户吗?

      以企业名义出现在微博上,就表明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起着部分背书的作用,员工的表现和形象就部分的与企业的形象相联系。如果企业名义的微博账户是员工的真实表现 ,员工在微博上的长期表现是无法管理的,微博将展现员工的真实一面,体现员工的个人魅力,而员工的个人魅力与企业形象是有冲突的,典型的例子是个性董事长的个人形象带给企业的是正面还是负面效应,若董事长言辞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是否就此让企业陷入大麻烦,董事长如此,其他以企业名义开博的员工呢。微博展示的员工个人魅力对企业形象的影响就变的不可预期,企业面临无法控制的风险,唯有做的是祈祷员工有足够的素养,尽可能表现出符合通常价值观的行为以期给企业形象带来正面影响。

      虽然有这样的风险,但员工开微博的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A.全体员工的微博,将建立企业内部即时沟通平台,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提升企业效率(已经有很多此类功能创新产品)。B.来自于企业各个层面的员工,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会反映出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向外透露,有助于外界消费者对企业全方位了解,透明化的企业,有助于增加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信任关系,尤其对某些行业来说这点尤为重要。C.真实就是力量,员工的真实表现,将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和信任D.在员工的微博表现中,企业的形象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借助员工与网民的信任关系塑立的形象比广告更能深入人心,员工渠道的影响力也远比广告的效果更广、持久而且还免费。

      有这样的收益,但无法未知的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无尽的麻烦,相对安全的选择还是放弃全员开博的念头,除非企业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下。风险未知,但可以管理。员工的表现体现企业的形象,那么挑选一些能够代表企业形象的员工,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对于像IBM这些巨头,员工素质壮,还有强势的企业文化做后盾,员工的表现不会与企业的价值观差的离谱,员工的总体表现不会偏离企业的价值观很远,企业始终存在被高效执行的价值观,个别员工的负面影响也更易被外界解读为个案,那么全员开博的未知风险,就难以冲击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就相对有限,IBM就可以无需对员工的微博进行管理而可以安心享用全员开博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力。

      没有条件全员开博的企业,最简单的选择是允许部分的员工开微博,选择哪些员工则成了另一个问题,若希望能体现企业的文化,价值观,那么一批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的员工是最佳选择,比如董事长、管理层或明星员工等等。若希望将体现企业优势、竞争力的部分展现给外界,那么将面对用户的专家,面对读者的记者,面对人才的人力专员等等,这些员工的技术素养,将有助于塑立企业专业形象展示企业的实力。企业根据自己的行业特征,自身条件,确定适当的目标,制定筛选标准,鼓励员工以企业名义开博。

      3. 企业该在微博上设立职位吗

    企业遇上微博

      鼓励员工以企业名义开博,维护微博是员工的个人行为,企业有必要开立账号,安排专人设为一种职位吗?

      微博作为高效的信息沟通工具,展示平台,企业对外联系与信息发布的需求可以在微博上得到实现。企业的官方微博可以发布企业的官方信息,即时对负面信息进行反馈,与网民互动,并可集中展示企业的形象。

      官方微博可以发布企业新闻,产品信息,生产细节,办公花絮,有选择的发布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将黑匣子般的企业逐步透明化,拉近企业与网民间的距离。

      官方微博能及时澄清不实传闻,及时处理用户的抱怨和意见,是处理企业麻烦的得力工具。

      用户购买产品,买的不是产品本身,是产品所能带来的效用或利益。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会有各种意见和心得,官方微博可以与用户就产品的各方面与用户进行频繁的沟通,体现企业产品对用户带来的价值,情感体验,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艺龙旅行网的微博发布了大量旅游景点的信息的潜台词是艺龙与你们的旅游梦想在一起,尤其是因为艺龙的图片而决定去旅游的网民,在出行中要预定票或酒店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对艺龙品牌有所偏好了。同质性产品泛滥,但有文化的产品凤毛麟角,而与用户的密切沟通,信息交换,是塑造产品文化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与用户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产品的改进方案,可以享用用户的群体智慧。戴尔通过新媒体可以集中超过14000个客户的想法,并采纳了客户创造的解决方案超过10000多种。

      官方微博与网民的互动中,可以让物化的公司组织具体化、拟人化,从冷冰冰的组织,转变为可直接对话交流的对象,体验到企业的热情,这有助于与网民从情感上接受企业的行为,有利于两者的情感沟通。真诚的官方微博可以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当企业需要面对众多消费者而保有的职位,比如话务员等,是否也应该微博化,充分利用微博的信息沟通平台,答案是肯定的,将需要面对大量沟通对象的职位微博化,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和质量。戴尔每年可以与客户进行近200万次的互动,每天进行4000多次关于戴尔的在线交谈。新浪微博上对人才招聘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投资公司通过微博也可以直接众多的项目方案。

      4. 企业流程的改造

      当企业职位微博化,我们可以就此延伸,讨论由此对企业流程的改变。企业职位微博化,大幅缩短了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将改变企业流程的内容与形式。

      企业的新品开发可以通过挖掘消费者的需求表达,进行定向开发。海尔的"天下无霜"就是通过对社区的网民需求收集,进行开发并大获成功。(也可以对团购进行类似的理解,收集社区网民的消费意愿,集中提供商品。)

      企业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对于有些企业生产流程是可以完全公开,那么公开化的生产流程,其技术局限,升级空间,都暴露无疑,只要企业愿意,能够迅速得到网民们的群体智慧,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造方案,技术设备升级方案等等,新设备新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范围也会大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就此快速提高。生产流程的公开化,有可能诞生隐形企业,加工能力如生产要素一样在市场上流通,对加工能力的不同组合方式,就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将让生产单元小型化,小作坊式企业重新获得生存空间,小作坊只需少量的需求,就可以持续,只要集中一定数量的网民需求,就能满足小作坊的日常经营,这个商业链条就能运转。迅速发现和集合网民的需求,是新媒体技术的强项,这会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文化创意工作者们可以方便的在众多的网民中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买家。

      5. 企业微博需要粉丝

      粉丝通过关注博主,可以看到博主发布的微博。我们希望关注我们的粉丝越多越好,这样我们发布的微博,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如果关注我们的粉丝有上百万的话,那么广告费都可以省了。但我们不能决定网民的关注对象,只能被动的等待网民们关注我们,成为我们的粉丝,虽然有上百万粉丝的雄心,但也只能从几个粉丝开始慢慢增长。增加粉丝的办法有很多人给出好建议了,就不班门弄斧了。

      增加粉丝数量,是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的有效手段,也是与我们的传统广告思维相一致的,受众人数越多,信息的传播效果就可以越好,只是企业在传统广告方式中可以主动选择受众群体,在微博上只能接受由粉丝们所组成的圈子范围内传播。微博是企业与消费者的信息沟通平台,双方的信息沟通是双向的,除了被动等待粉丝增加外,如何主动出击,无视粉丝数量,与自己的受众群体相沟通?

      微博的信息沟通方式有很多种,但微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的沟通特性尚未明显体现,就阻碍了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发展,过分依赖对粉丝的直接传播。现尝试对微博信息传播方式的描述,来扩展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

      关键字传播是消费者为信息发起者的沟通模式。消费者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相关的需求信息,标注相应的关键字,企业就可以通过关键字查询到消费者的相关微博,获取其需求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响应网民的需求,而无需看其是否是我们的粉丝。这种传播方式也将会是微博营销模式创新的基础。

      细分渠道的建立。微博上的细分渠道并不少见,比如@搞笑大百科@热门微博@全球奇闻趣事等这些精选类账户,通过将散布在平台上的有趣微博集合发布,我们只需是他们的粉丝,而不必是原创者的粉丝也同样可以接收到这些有趣信息。同样,若有类似的供应商分类微博账户,能够收集企业的活动信息,新品信息,优惠信息等等,通过他们,我们也可以将我们的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消费者,而无需关心他们是否是我们的粉丝。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挖掘粉丝们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功能,积极与他们互动,丰富互动行为和互动结果,比如荣誉制度,贵宾级别等调动他们的信息发布(转发)作用,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我们自己发起活动,获得网民的参与,也可以积极参加其他博主发起的活动,尤其是体现企业价值观,或者体现行业特征,消费者利益的活动,与他人共同活动可以整合双方的粉丝资源,几何倍数的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这些传播方式对粉丝数量的要求都不会很高,但仍可以充分利用粉丝资源,扩大信息传播范围。企业微博是展示企业和产品的平台,产品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因此没有必要追求所有的网民都来关注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粉丝数量而频繁借助营销公司,企业微博不是短期的广告行为,企业微博是维系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桥梁,经营维护现有的粉丝群体,培养目标客户的忠诚度,稳步扩展企业的影响力,都需要长期耐心的经营。

      6. 企业勿作恶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企业活动有无数人参与其中,有供应商、员工、消费者、旁观者等,他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企业的所有行为,任一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当做丑闻被发布到网上。有了微博的互联网,网民可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沟通,丑闻被发布到网上,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迅速扩大,企业若想通过谎言来圆谎,就是在与群众智慧相斗。微博可以让企业的恶行无处遁身,让企业承担其后果,这将使得企业在作恶前不得不三思。微博将有助于商业文明的净化和成长。

      新媒体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全面和综合的,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产品文化,建立竞争壁垒,公开企业运作,利用群体智慧,提升企业经营效率,融入消费者,开拓新销售模式,获悉需求,快速响应等等。不过对新事物的接受有一个过程,现在更多的是尝试了解,如何真正运作还需要一段实践的摸索,希望本文能对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评论《企业遇上微博——互联网的锤子(五)》的内容...

    相关文章:

    统计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How to Write in a More Personal and Engaging Tone

    How to Write in a More Personal and Engaging Tone: "

    Have you ever felt a personal connection with a blogger who you’ve never met and have no real reason to feel connection with?


    You read their blog day after day and in time come to feel like you know them—as if their blog posts are almost written as private messages to you?


    This has happened to me numerous times over the years. I almost end up feeling that the blogger is my friend, even though I’ve never actually had personal contact with them.


    I’ve also bee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at relationship quite a few times. I regularly meet people at conferences who come up and say that they feel like they know me despite my never having communicated with them directly.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that a complete stranger ran up to me in tears at a conference and hugged me to within an inch of my life, because she felt she knew me so well.


    It’s a slightly strange feeling having someone you don’t know share how connected they feel with you, but I’ve also noticed that it is those same people who become your biggest evangelists, buy your products, contribute to discussions in comments, and more.


    That personal connection can bring a blog to life!


    How can you foster this personal connection with readers?


    I have a theory that some people are just more naturally able to blog in this way. Howev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tips that I think can help you to foster that personal connection—even if you’re not naturally wired that way.


    1. Tell personal stories


    I suspect that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ools at your disposal when it comes to personal connections is the use of personal story. Sharing your own stories on the topics you write about shows that you not only have a knowledge of your topic, but that you’ve experienced it also.


    Stories makes you more relatable to people, too—instead of being some lofty, untouchable expert a story makes you someone who’s also still learning, and experiencing what your readers experience.


    2. Write as you speak


    This won’t suit everyone’s style of writing, but it’s what I always aim for in my writing. I’m pretty casual when talking to friends or even doing a public presentation, so I aim to bring that same tone and style into the writing of my posts. As a result, it’s rare that I get too formal.


    3. Use personal language


    A little technique that packs a lot of punch in terms of fostering connection is to incorporate language that makes the reader feel you’re talking to them.


    An example of this is to use the word “you” as you write. Instead of writing, “here are ten tips for improving a blog,” write “here are ten tips you can use to improve your blog.”


    Doing this moves what you say from the realm of theory, making it something that’s very applicable to the reader and their own experience.


    4. Picture a person while you’re writing


    A simple way to change the tone of your writing is to actually write your post with a person in mind. Chris Garrett talks about this a lot and encourages bloggers to visualize a person as they write. Similarly, I like to develop reader profiles, which I find helps me avoid writing for a nameless crowd of readers. It enables me to pitch my posts in a more personal way, based upon people’s actual needs and situations.


    5. Base posts upon reader needs


    Perhaps this is a little obvious, but the more you write about the real, felt needs and problems of readers, the more likely you are to connect with them on a personal level.


    The fact is that you’ll be more likely to have people feeling connected if they feel that you understand what they’re trying to overcome. For this reason, I find that getting reader feedback through surveys, polls and by inviting questions can be a great help.


    6. Using social media


    I try to keep the vast majority (if not all) of my blog posts inline with the actual topics of my blogs. ProBlogger is about blogging, Digital Photography School is about photography … it’s rare that I get off topic.


    However I do use my @ProBlogger Twitter account to talk about my life in the mix of talking about other topics. This seems to help with showing myself as a real person—a dad, a husband, a football fan, a geek … things people seem to relate to. Whether it’s Twitter or some other form of social media, or perhaps something else, if you have an outlet where you can share on a more personal level, it does seem to “humanize” you a little.


    7. Multi-media


    Similarly,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has the potential to humanize you.


    Using a picture of yourself on a blog puts a face to your name, and your writing.


    Podcasts give your name a voice.


    Video can not only put a face and voice to your online persona, but can also communicate a lot via your body language.


    While it’s not everyone’s cup of tea, multi-media can certainly add something when it comes to building personal connections.


    8. Attend event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hings I’ve done when it comes to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readers is attending events. These include conferences that relate to my industry (as well as blogging conferences) but also online events—whether they’re my own or other people’s.


    For example, I semi-regularly try to do a Ustream chat session where I sit in front of a web cam and answer reader questions. I also participate on Twitter in the #blogchat hashtag weekly chat. All of these things build personal connections, and give people a chance to “meet” me in some way.


    9. Get a reaction


    I spoke with one ProBlogger recently at a meetup and she told me that she’d been reading this blog for a while, but never really felt part of things until the day she left her first comment. She reflected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quite powerful about actually taking that step in terms of feeling a deeper connection.


    That’s a story I’ve heard quite a few times over the years. It’s not always leaving a comment that does the trick—but any kind of action that a reader takes brings them a step closer to feeling some kind of sense of belonging. It could be subscribing to your blog, joining a forum, signing up for a notification, leaving a comment, voting in a poll, entering a competition, emailing the author, sharing a post on Twitter … any of these actions deepens the engagement at least a little.


    What else deepens personal connection for you?


    That’s enough of me talking. What has your experience been? Whether it’s your experience as a blogger reaching out to readers or as a blog reader feeling connected to other bloggers, what deepens that feeling of personal connection for you?


    Post from: ProBlogger Blog Tips

    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基于情境/兴趣的推送

    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基于情境/兴趣的推送: "

    本文简单阐述了个人对于移动互联网消息获取方式的一些思考,手机上面实时搜索/推荐+Push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可能和PC上的搜索表现形式不太一样,搜索将成为应用内容实时推送的重要基础。


    一、手机上搜索的需求


    在PC上,我们对于搜索的依赖性很强,想看天气预报,搜索;想找某个商品,搜索;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以手机为终端的产品,我们发现搜索的需求没有在PC上那么强烈,以iPhone为例,我们发现在iPhone上面看天气有天气相关的应用,看新闻有看新闻的应用,很多事情不用通过搜索来完成,智能手机通过多功能的应用降低了搜索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移动的时候,用户有希望主动获取信息的需求,比如用户希望主动获取新收到的邮件,用户期望了解最新的某只股票的价格,诚然在手机上搜索也能达到了解信息的目的,但是很显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结果和用户之间需要一个桥梁,个人这个桥梁就是Push技术。


    以前的搜索结果都是基于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其实这个搜索的关键词可以认为是“兴趣”,搜索除了用户兴趣点以外,还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时间,另外一个维度就是位置,搜索和时间维度相结合其实就是实时搜索,实时搜索/推荐+Push技术就是移动用户了解感兴趣内容最好的方式;搜索和位置维度相结合,其实就是一种基于位置触发的实时搜索,这种基于情境/兴趣触发的实时搜索+Push技术将是一种主动式或者信息的方式,也是一个更加精准的营销方式。


    二、Push技术简介


    所谓Push技术是一种基于客户服务器机制,由服务器主动的将信息发往客户端的技术。在PUSH应用中,在服务器发送内容给客户机之前,没有明显的客户机请求,也就是说,Push事务是由服务器发起的。PUSH技术的本质在于让信息去主动的寻找用户,因此其优势在于信息的主动性和及时性,通过使用该技术,可以尽快的将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


    最早苹果把推送叫做 Push Notification (推送通知/提醒),其实Push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通知,另外一个是消息,而消息的推送又使得基于推送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如下图)。对于手机而言,这里提到的推送的范畴可能会更广,也可以是由某些动作触发的内容推送。



    图.Twitter利用Apple Push Server实现实时互动


    三、Push的需求


    使用智能手机的朋友可能用的比较多的是手机上面邮件的Push,可以实时的获取最新的邮件。对于邮件而言,用户显然是有需求的,而另外的一些内容,比如新闻,可能Push的需求并不强烈,甚至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的Push,用户会很反感。因而对于Push而言,以下几类内容应该是对于用户而言是有价值的:



    • 一是类似邮件,股票价格等用户特别关心的内容,

    • 二是满足用户特定条件的内容,比如价格低于某一个值的产品信息,某个类别商品的打折信息等等;

    • 三是基于用户兴趣的推荐内容,比如基于用户兴趣(电影、音乐等)的推荐;

    • 四是基于关系的推荐,比如好友的相关动态,好友推荐的相关内容;

    • 在用户进行特定操作的时候进行Push,比如说LBS服务的签到时;(Via)


    四、基于兴趣/情境的推送(Push)


    推荐几个国外的Push服务,几个例子都是由情境或者用户兴趣实现的内容的Push的例子,我相信这样的情境和用户兴趣点就是需要去挖掘和满足的东西,这里的机会也将会非常的多!




    1.Color这是最近很火的一个手机应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度,一方面是因为其创始人团队的阵容包括了前lala的创始人Bill Nguyen,BillShrink创始人Peter Pham,前 Linkedin首席科学家:DJ Patil等,在应用出来之前就获得了4100万美元的投资。同时其也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交理念,Elastic Network(弹性社交网络),通过基于地理位置的方式将拍摄的照片来建立关系,并且以此来实现对于人和关系的拓展。这是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由地理位置触发的内容和人的推荐的典范!


    http://color.com/



    2.Getyowza是一个提供基于地理位置优惠券推送服务,用户通过安装Getyowza提供的客户端,Getyowza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将给用户推送附近的优惠券信息。目前Getyowza只在美国开展此项业务,用户安装软件之后可以设置推送距离(推送距离自己多少范围内的优惠信息),可以直接在Google Maps上查看这些优惠信息,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店铺,选择只接受自己收藏店铺的优惠券的推送信息。Getyowza的优惠券不需要打印,直接给商户看便 可以享受打折优惠。(Via)


    http://getyowza.com/



    3.Notifo是一个提供多功能手机Push(推送)服务的应用,目前提供了iPhone客户端,不久还将推出Android和BlackBerry客户端,Notifo是一种可扩展的Push应用,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Push服务,包括twitter信息的推送、股票信息的变动、网页的变动信息等等。(Via


    Notifo提供的主要的Psuh功能如下:



    • 可以设置多少时间之后Push一条Push信息,并且可以设置一个Push的网页链接;

    • 可以设置股票价格变动的Push信息;

    • 直接给手机客户端发送Push信息

    • 支持Google Voice SMS的Push提醒;

    • Push Twitter上面的Mention信息,支持多种iPhone客户端;通过http://push.ly/实现

    • Push免费的产品信息;推送http://www.listia.com/上面的产品信息

    • 推送DVD和蓝光碟信息;(http://popularnewreleases.com/)

    • 跟踪任何网页信息的变化,通过http://femtoo.com/来实现


    http://notifo.com/


    五、推荐机制对于移动互联网将更加重要


    刚才上面也提到了在手机上面搜索的需要(从表象上来看)是减少了,实际上是在手机上搜索给用户提供服务的方式可能逐渐会变化,搜索结果到用户可以Push的方式来实现,并且手机上面更加需要的是搜索引擎对于结果的智能推荐,这种推荐可能会更多的依赖于手机移动的特性——位置,基于位置的推荐。并且在手机上,基于关系的实时推荐+Push也将很有价值(比如你的好友在附近,你的好友在附近买过东西等等)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 本站新浪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web20share


    # 本文采用“署名-非商业-保持一致”CC协议进行授权,转载本文请注明本文链接

    谷歌拼音的脑补优化

    谷歌拼音的脑补优化: "

      前些天看月光一篇讨论Google拼音的文章有感。这里提供一个思路,让输入法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文中有洁癖、偏执、妄想、超现实内容,如果引起您的不适请自便。我没有长时间用过紫光和Google以外的任何输入法。如果文中的一些想法有抄袭其他输入法的嫌疑,那么请推荐给我那个输入法,我立刻去用。

      更洁净的UI

      现在Google输入法的UI右边有两个切换按钮。这两个按钮是必要的么?不是。那么为什么不移除它?搞不好有人会用——那么解决办法很简单,只要用户使用了逗号、句号(或者是中括号)来翻页,那么立刻隐藏掉这两个翻页按钮

      悬浮的状态栏是必要的么?当然不是,而且我们可以手动把它关掉(笔者洁癖,不管是任务栏上的输入法框还是输入法自己的悬浮状态栏统统关掉然后强迫自己记忆快捷键)。其实不用这样。我们可以把状态栏塞到输入框里面(Google其实已经这么做了,你可以在输入框上面点右键来实现状态栏的功能)用状态栏替换掉Google的logo,甚至可以把它做成doodle的样子,比如这样:

    谷歌拼音

      然后,我们可以学会一个快捷键自动隐藏一个图标(这里标准也许应该高一点?用3次快捷键而且不点击图标)。

      之前有人问我说,UI那么麻烦不要做了专心改好功能吧。我回他说,UI即功能。可惜这句话被无视了,这里再重复一遍。

      更快捷的快捷键

      这样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在未输入文字之前我们无法得知将要输入的文字是简体还是繁体、是半角还是全角。解决方法很简单:让用户先输入,然后他希望这是简体就是简体,希望这个是繁体就是繁体。

      比如说我们点击Shift可以切换中英文,但是现在当我们打了两个字,还没确认输入,字还在输入池里面的时候点shift会怎么样?Google拼音的设定是相当于空格+shift,即先让输入池中的字母变成汉字输入下去,再切换中英文。那么为什么不是相当于回车+shift呢?当我们在输入中按下shift,代表我们需要英文。那么为啥在输入池中的部分要被判断为中文呢?正确的做法是先让输入池中的字作为英文输入进去,然后再切换为英文,即回车+shift.

      中英和简繁好说,全角和中英符号切换咋办?答案是没办法,不过可以有一个补救措施:举个例子,我按下句号,发现是个英文句号。然后我把这个句号删掉,然后再按句号的时候出现的是中文句号。——还好这个切换不常用。

      当然这些只是现有的功能。键盘上的很多快捷键,包括组合键目前还没被用到,这是无疑是种浪费。比如说,Shift+字母键。——这不是出大写字母的么?当然。对大写字母的利用,Google拼音做的太烂了:只要输入大写字母,那么即刻转换成英文。不说别的,至少像紫光一样让大写字母可以用于自定义短语吧?除此之外,大写字母还可以引起词频的变动,比如说可以引起一些专有名词的词频上涨。再比如说可以用来代替[']分割号来标识文字的首字母。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让输入法更便利。

      然后是Shift+数字键。我的建议是这个组合用来人工更改词频。——当然这个组合目前也没有在使用。再然后是Shift+翻页键。我建议这种情况定义为往后跳一个词。当用户放开Shift的时候输入文字。

      这里顺便提一下tab键,tab键在Google拼音里面是翻页。其实这里可以考虑Google瞬搜式的补全。……meh……

      另一种输入的办法:“瞬输”

      除了快捷键以外键盘还有什么输入方式可以拿来用?答案是“按住”某键。我们一般打字的时候无疑都是轻点字母键,断没有按住一个键超过0.2秒的可能性。这个要素怎么利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做一个更优秀又更方便的选词系统。为了方便叙述我在下面称之为“瞬输”。

      举个例子,我想要打“方便”,输入“fangb”。这时候按住b键0.3秒再松开,那么更方便俩字就直接跳到屏幕上。如果我不想要方便想要防爆(第三个被选词),那么我只要按住b键,半秒后备选词后移一位到‘防备’上,再0.3秒后备选词后移一位到‘防爆’上。这时候我只要松开b键就即刻输入了防爆。这个流程是,如果按键时间小于0.2秒那么就按正常输入算,如果按键时间大于0.2秒就进入“瞬输”模式,如果在0.5秒之前松开键盘,则输入第一个备选词。之后按照0.3秒一个的频率跳动。

      这么做好处在哪里呢?最大的好处不是输入第一个字符变快,而是这种输入方式会引导你一个一个去查看备选词——而不是塞给你一大堆备选词让你从中挑一个。一个一个看和塞给你一大堆让你选的区别在哪里呢?再举个例子,我们都有桌面,桌面上的东西是我们所熟悉的、整理好的,这种情况下一下子塞给你一大堆让你从中挑一个你也不会选错,因为你已经知道你要找的在哪里;但是如果你要从一张刚拿到手的、无序排列的表格里面找一个人的名字,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一个一个看下去,因为你对它不熟悉。这样做另外一方面就是可以让输入法中备选的词语更少,甚至可以只留一个备选词(当然最好还是至少留三个)。从而让输入法看起来更简洁。

      ————

      最后说下功能改进,只有一点:在输入完毕立刻点backspace的时候调整词频,将刚刚输入的词的词频还原。

      ————

      又两天前看到月光提到手机输入法,我对触屏手机输入法的感觉是:

      1,因为键盘是可以自己随便画的,所以双拼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用两个拇指打字和用一个食指打字的最佳输入法是不同的,换句话说竖着拿手机和横着拿手机的最佳输入法可能会不同。

      3,谷歌果然是个小公司。我的意思是谷歌,不是Google。

      来源:幻视研投稿,原文链接

    评论《谷歌拼音的脑补优化》的内容...

    相关文章:

    统计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Reid Hoffman: 創造偉大公司的 10 個定律

    Reid Hoffman: 創造偉大公司的 10 個定律: "


    講到矽谷創業家,Reid Hoffman (瑞‧哈夫曼) 又是另一號傳奇人物。他是超級成功的付費平台 PayPal 的創辦核心成員,從草創初期任董事,到後來跳下去一起做,一路幫 PayPal 談下 Visa、Mastercard、eBay 等重要合作夥伴,到最後上市、再被 eBay 買掉,Hoffman 才功成身退。


    不過創業是會上癮的,所以一個正牌的創業家當然不會就此打住,2003 年,離開 eBay 不久,Hoffman 又創了現在超級成功、今年即將要掛牌上市的商務社交網站 LinkedIn,然後又一路陪著 LinkedIn 過關斬將,直到 2009 確定稱霸商務社交垂直後,他才退任董事長,並且加入矽谷老字號創投 Greylock 成為合夥人,並因此出任 Zynga、Mozilla, SixApart 等重要網路公司的董事。創投之外,Hoffman 也是出名的愛幫助創業後進,更是非常活躍的天使,投資過 80 家網路公司,其中包括 Facebook、Digg、Aviary 這些響噹噹的新創公司。


    所以,當 Reid Hoffman 這麼成功的創業家、投資人說話時,大家當然要趕快把耳朵豎起來聽。前兩天,他寫了一篇「Ten Entrepreneurship Rules for Building Massive Companies」,裡面非常多道理,我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意見,幫大家整理如下:


    定律一:找到那個「破壞性」的改變


    當你準備要創業時,應該要看看周圍,然後想想有什麼事情以前是不可能的,現在變成可能了。當 Hoffman 創辦 LinkedIn 時,大家都不看好網路,唯獨他看準了人們以後都將會有一個線上履歷表,這是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的大好破壞機會。換做現今的網路業,你要想的是行動、平板、社交這些大環境的改變


    定律二:想很大


    不管你是在追求一個大市場還是一個利基市場 (niche),創業要花的力氣、辛苦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你應該要想大一點。當然想再大還是要從小處開始,但是千萬不要讓你的想像力限制了你能夠到達的地方。從一開始,就朝著全球制霸的最高目標前進吧!


    定律三:你需要很多夥伴


    一般人幻想中的創業,就是一個天才的工程師加上一個超棒的 idea,其實這跟事實相反。你需要一組實力堅強、但是非常互補的共同創辦人 (co-founders)、你需要 5-10 個顧問 (最好是創過業的人)、你需要投資人、你需要合作夥伴。簡單來說,你需要一整個網路,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創立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原因。(我有提過我們已經育成了 24 家網路公司嗎?)


    定律四:A 計畫和 B 計畫


    你的創業計畫絕對不是線性的,如果途中發現另一個更好的機會,你們能不能好好把握?如果事實證明現在嘗試的東西沒有人要,那又要怎麼辦?這些,都是你必須要想清楚的。


    定律五:靈活,但又堅持的


    你會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人會叫你堅持,有些人會叫你放棄。你必須要懂得自己判斷這些數據點,哪些是信號,哪些是雜訊,你必須懂得如何去分析每一個意見之中的邏輯,從邏輯中吸取精華,而不是傻傻的跟著別人的結論走。


    定律六:快點推出產品 — 第一版必須要讓你感到丟臉


    Hoffman 的第一次創業 Socialnet.com 和我們第一次做 Sosauce.com 犯了完全一樣的錯誤,我們都花了 9 個月才推出產品,因為我們都覺得第一版要盡善盡美,根本就是最錯誤的決定。你會發現使用者在意的東西跟你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而且一開始推出就有太多功能,只會讓他們困惑。所以請你快點把產品推出去,最好是一個你會覺得丟臉的東西 (這其實是 Bill Gates 發明的說法)。不過我也發現這一點,很難很難說服第一次創業的人,他們往往只能親身經歷過一次,才會明白這個道理。


    定律七:自信,但不是自負


    對於你的理想,要有一些自信,但絕對不是盲目的自負。請不斷的用數據、夥伴們的回饋,來印證你的假設。如果發現不對,趕快想要怎麼 pivot。有創意的人常常不小心就變成藝術家,陷入在自己的世界裡面,這是非常危險的。


    定律八:一流的產品很重要,但是一流的通路更重要


    太多創業人懷著「做出來,客戶就會來」(Build it, they will come.) 的美妙幻想。大錯特錯,你必須要從第一天就開始經營「通路」,也就是我們說的「客戶開發」。在 Web 3.0 時代,你的通路就是 Social, Mobile, Search。消費者每天有那麼多的訊息要消化,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到他們的眼前,別傻了,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你。


    定律九:非常小心的經營企業文化,尤其是早期員工


    前面的 10 個員工,會決定你企業的文化。別小看文化,它對整個組織生產效率的影響高達 3-5 倍,所以請你從第一天就非常小心的經營。用心的去想什麼樣的事情會鼓勵生產力,什麼樣的事情則是相反,然後設計一種架構來鼓勵前者,去除後者。最近聽到最好的例子是愛情公寓的辦公室是鋪地毯的,每個人進去都要脫鞋,因為他們想要讓員工有回家的感覺,因此提升向心力。沒錯, 你連這麼小的事情都要用心,我常說的:A good entrepreneur hacks, everything.


    定律十:所有的創業定律都只是原則,不是法則


    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就追隨別人跟你說的定律,要釐清中間的邏輯,然後再化為己用。這些定律都只是大方向,絕對不是鐵則。況且身為一個創業家,你的任務就是破壞原來的世界,所以過程中你會創造更新、更好的定律。


    以上,就是 Hoffman 的創業十大定律,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啟發。


    再次預告,今天 (3/25) 晚上 6:30,我們將會在 BCDog Cafe 舉辦本月份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歡迎來跟在場的 200 個創業人、創投一起聊聊心得 (還記得定律三嗎?),還有一、兩隊的名額可以上台自我介紹,趕快去報名


    網路創業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絕對不只是做出一個受歡迎的產品而已,從人脈、夥伴、市場、策略、行銷、通路,你都需要一個專業的組織在你背後支持你。歡迎加入已經有 24 個創業團隊的 appWorks 家族,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截止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joi@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相關文章



    "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