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Facebook Questions 全民民調問答中心,是投票系統也是知識+

Facebook Questions 全民民調問答中心,是投票系統也是知識+: "

facebook question-01

Facebook Questions」是臉書內建的一個投票、問答、意見收集系統,提供一般用戶、粉絲專頁、社團活動操作線上民調與知識討論。這個功能之前已經在英文版facebook中上線一段時間,但中文版遲遲沒有出現,而就在昨天,「民調問答」系統終於可以在中文臉書上正常使用了!

最新的Facebook「民調問答」操作起來很簡單,你可以在自己的塗鴉牆、粉絲專頁,以及社團頁面的分享欄位看到新增的「民調問答」選項,點擊後就能輸入問題與選項,然後你的朋友、粉絲、社團成員就可能在首頁動態消息中看到這則問題,並參與回應或投票。

而如果你希望某些朋友或團員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也可以指定邀請別人來回應,這時候對方就會在左上角的訊息通知裡接到民調邀請,而朋友除了可以新增意見與投票外,也能直接留言回應問題。

  • 01.是投票系統,也是知識+

前面在敘述時雖然我主要強調了「投票」功能,但是Facebook的民調問答不僅僅只能投票喔!其實民調問答也可以運用在類似Yahoo知識+的「最佳意見」收集評比上。

所以Facebook民調問答主要有以下幾種用法:

  • 1.投票:由發起者自己設計問題與選項,讓參與者直接票選。
  • 2.喬事情:在社團中發起討論,社團社員可以參與建議與決策,例如喬時間、喬地點(私密社團中的問答只有社團成員看得到)。
  • 3.最佳意見:由發起者提出問題,由參與者新增選項並參與最佳回答的票選。

facebook question-02

  • 02.簡單上手問答系統

操作民調問題非常簡單,輸入問題,或者繼續輸入答案選項即可,在左下方可以勾選是否要「允許任何人新增選項」。

facebook question-03

  • 03.看到朋友的問答資訊流

在Facebook首頁左方可以看到一個「民調問答」,進入該頁面,就能看到朋友所發起、回答的各種問答資訊流。

facebook question-06

  • 04.追蹤問答走向與看到問題全貌

點擊進入某則問答的詳細頁面,可以拉開看到完整的選項(預設都只會顯示前三到四個選項),而在右下方可以選擇「追蹤這個問題」(會不斷收到問題的回應通知),或是將這個問題「指定給某些朋友回答」。

每則問答都會有一個「專屬網址」,可以直接提供給別人瀏覽或回應,例如你可以來看看我發起的這個問題:「電腦玩物買了Android後,你覺得他下一個3C產品應該敗什麼?」。

facebook question-08

  • 05.指定朋友一定要回答

當要指定朋友回答時,會出現所有朋友的清單,你可以輸入朋友姓名並勾選大頭照,然後將問題發送給他們。

facebook question-04

  • 06.民調問答是全民共享的!但是社團問答可以是私密的!

關於Facebook民調問答系統的隱私問題,基本原則是:「所有人都會看到你所參與的問題」!是的,所有人就是Facebook上所有的用戶,當你發出一個問題時並無法指定誰能看、誰不能看,而當你的朋友回答你的問題後,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都有可能因為傳播效應而看到這則問答。

從好處來看,那就是一個問答可以獲得最有效的社群傳播。而從隱私角度來看,千萬不要問私密的問題。

但是!有個例外,那就是Facebook裡很棒的「私密社團」系統,只要你在私密社團裡發起的民調問答,那麼就「只有社團成員」看得到!而且私密社團裡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問朋友」的選項,因此團員無法將問題傳播出去。

針對最後這段隱私的解說,相信大家應該知道怎麼好好利用這個新上線的問答系統囉!

facebook question-10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Facebook 新推Send指定分享與更多社團功能,強化小眾私密交流

Facebook 新推Send指定分享與更多社團功能,強化小眾私密交流: "

facebook group-05

Facebook在2010年10月的時候推出了新版社團功能:「Facebook Groups新版社團功能,和一小群朋友建立臉書秘密空間」,那時候我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盛讚新版Groups,因為它讓我可以很輕鬆、很隱密的在臉書上與我的家人進行絕對封閉但緊密的「房間內交談」。現在臉書新社團也開始廣泛被許多用戶應用,例如公司部門可以開一個同事聚會社團、產品行銷可以開一個試用會交流社團、課程學習可以開一個同學會社團等等,而且效果都非常顯著。

Facebook的「社團」功能是鎖定「小眾社群」而設計的,它要讓真的彼此認識,或是彼此為了某個共同目標合作的人擁有一個秘密、即時、易於交流的互動空間,社團內發表的內容可以絕對的封閉在這個社團中,不會外洩,而且社團的訊息可以準確的傳達到每個社團成員身上。這和屬於開放性媒體性質的「粉絲專頁」剛好是互補與對比。

而就在昨天,Facebook針對「小眾社群」交流機制推出了兩大更新,第一是改進了社團的部份分享功能,第二是推出了可以嵌入外部網站的「Send」按鈕,這次的更新都是讓用戶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訊息,更準確、更私密的「只分享」給特定的朋友。

其實,從我自己使用臉書的經驗來看,我覺得Facebook是最能夠做到「私密分享」的社群服務,就像我也覺得Facebook是在資訊自動過濾上做得最好的一個社群服務一樣(過濾篩選 Facebook 訊息內容的七種方法教學)。

Facebook在人際互動、資訊傳遞的設計上是非常獨到、非常自然的,用戶可以在臉書上進行精準的人際交流,這也是它可以成為社群霸主的重要原因。

而即使早期像是Google曾經批評過臉書的交流是把網路人際與真實人際混成一片,但在Facebook推出新版社團與相關分享機制後,反而Facebook率先的把真實世界裡「一小圈、一小圈的多層次人際關係」納入了網路社群機制中,讓我們可以在臉書裡依據真實關係鎖定分享界線。

現在這種「精準分享」的功能又繼續得到了強化。

01.

首先讓我們看看社團中增加的一些新功能。現在社團管理員可以在「編輯社團資料」中,勾選「Only admins can approve requests to join.」,這樣一來任何成員要加入社團時,都必須得到管理員同意,不再讓其他成員隨意拉人(其他成員變成是可以推薦朋友加入)。

facebook group-02

02.

接著,大家期待以久的功能終於出現了!那就是社團相片現在終於可以使用「相簿」分類,把多張照片同時上傳成一個相簿。

不過我簡單嘗試了一下,已經上傳到社團的舊照片似乎無法重新分類,只能在上傳新相片時,選擇一次上傳多張照片並建立新相簿。

但是這個新的相簿允許其他社團成員繼續在相簿中新增相片。於是這馬上就帶來了很實用的用途,例如大家可以用「相簿」功能把某次活動不同人所照的相片收集在一起。

facebook group-03

03.

在「英文版」Facebook中已經開放的「Question」問答功能,現在也可以在社團中使用了!不過這個功能中文版臉書尚未開放。

facebook group-01

04.

在社團頁面右上方,新增了一個「搜尋」欄位,似乎可以搜尋社團內容,但目前我嘗試下都無法正確搜尋到資訊,可能要再觀察看看是否尚未完整開放。

facebook group-06

05.

最後這個不是社團的新功能,而是提供外部網站的一個新的分享按鈕:「Send」,網站管理者可以到「Get a standalone Send button」獲得外嵌原始碼。

「Send」功能和Like有什麼不一樣呢?最大的不同就是Send可以「指定分享對象」(包含指定特定朋友、社團)!

以前在外部網站按下Like,就是把該則訊息分享給所有的朋友,這種廣泛無目標式的分享或許對用戶來說覺得困擾,對產品來說也不一定能精準傳達出去,因為不一定每個訊息都想讓所有朋友看到(也可能造成不相干朋友的干擾)。

而現在「Send」功能就可以指定分享對象,只有用戶鎖定的人或社團才會看到這則訊息,換個角度說,則是用戶指定的對象「一定可以」看到這個訊息,而不會淹沒在首頁資訊流中!(不管對用戶或產品來說都是一個有利的分享方式。)

facebook group-04

  • 小結:

Facebook這次的兩大更新,一個是社團功能中強化了成員控管、相簿分享功能,另外一個是外部網站分享中新增了Send指定分享,都是可以強化社群交流的更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趕快利用看看。

有板有眼:Facebook的Send功能意味着什么?

有板有眼:Facebook的Send功能意味着什么?: "

问:Facebook的Send功能意味着什么?


Facebook周一推出了一个“Send”按钮,用户点击该按钮即可选择性地与群组好友共享网页链接或相册等内容,甚至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非Facebook好友实现共享。


:“Like”这样的功能,Facebook不是第一个做的;“Send”这样的功能,Facebook仍然不是第一个做的。但Facebook来做,意义超过它的任何前任。Facebook正在将整个互联网,变成Facebook的私家猎场——以Facebook为大本营。


“Like”是以“我”的全部好友作为分享驱动力,实现站外活动对站内好友的信息反馈;“Send”是以“我”选定的目标为分享驱动力,实现以Facebook为圆心,以互联网为半径的信息传递。你瞧,Facebook正在成为互联网上真正的中央帝国。


“Digg it”按钮或者Google Toolbar的“Send to”按钮,都无法与Facebook的按钮相提并论。因为只有Facebook成功建立了庞大有序、真实活跃的社交图谱,这种独一无二的基础设施,让Facebook的统治疆域,不再受Facebook网站边界的限制。Facebook边界的存在,只为保护用户活动的私密性,而Facebook真正的舞台,是整个互联网。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中文维基百科指控百度百科侵权

中文维基百科指控百度百科侵权: "

  据中文维基百科首页的消息称,中文维基百科网友正在草拟一份致百度的信件和致媒体的新闻稿,用于指控百度百科大量抄袭维基百科词条,但并没有注明维基百科的出处地址的侵权行为。

  目前百度百科有三百万条目,而中文维基百科有三十万条目,从版权控制上看,中文维基百科对于知识产权的控制十分严格,具有侵权可能的文字均无法提交发布,而百度百科对于版权问题几乎没有控制,用户提交的侵权信息大多数可以发布出去。

  百度百科和百度文库一样,词条编辑的主题是网友,因此从法律上讲,百度会采取“避风港原则”来撇清自己的责任,而把侵权的责任推卸给网友。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被侵权者很难主动在百度百科上删除侵权资料,即使在提交了相关说明之后,百度的编辑对此的说法是“词条编辑前后无变化或编辑后词条质量降低”。

百度百科侵权

  相关权益人在百度百科维权相当困难,一个人很难证明自己对于某个电子文档享有版权,因此就要提供很多繁琐的东西,需要邮寄给百度各种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保证函、授权书等材料,这对于大量侵权内容不具备可操作性,单单依靠个人能力根本无法对大量侵权信息进行维权,百度百科正是利用网络侵权的这个法律漏洞,肆意大规模进行侵权盗版行为。

  维基百科早先也专门设立了一个页面揭发百度百科的抄袭行为,但百度百科投诉中心接获投诉但不作任何处理,只表示百科属开放性之网站,并建议更改条目不当之地方。

  因此,可能是早先百度文库对作家代表、出版界的道歉,以及三天内删除百度文库200万份侵权作品的启发,中文维基百科也考虑以此为例维护自身权益,不过我估计维基百科的维权难度较大,因为维基百科缺乏类似韩寒等核心意见领袖,难以形成针对百度百科的媒体效应,因此维权可能不会像作家维权那样顺利。

共享侵权

  附录:草拟中的新闻稿内容如下:

  百度百科多次侵犯维基百科版权

  2011年X月X日讯

  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营运,非牟利的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采用开放版权,在允许任何人都能使用,不过亦有些条件。

  中文维基社群乐见百度百科这项正面向中国网络用户的项目开展,以及百度为推动中文知识建设的努力,因为维基百科也正是致力于推动将全人类的知识无偿且便利地分发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是百度百科多次侵犯维基百科的版权,多次投诉亦未有结果。

  自2006年4月百度百科成立,至今该百科已有上百万条条目,但根据维基百科使用者的调查,发现当中一千六百多条条目的文字以及图片,均抄袭自中文维基百科、英文维基百科或日文维基百科,而且没有依照维基百科的授权条款使用,属于侵权行为。维基百科依CC-by-sa-3.0协议和GFDL协议释出内容,百度并未声明在百度百科中使用上述两种版权协议,其页面底部甚至附有“(c) 2011 Baidu”字样。而关于维基百科及其用户的署名权,据部分用户称,即使内容全部来自维基百科的条目,百度在内容审查中也不允许将维基百科列于来源之中。维基百科遇到有维基使用者侵犯百度百科的版权即会尽快移除,百度百科遇到有百度使用者侵犯维基版权却坐视不理,虽然百度百科的权利说明指出张贴者应对版权问题负责,但百度百科或百度公司作为百度百科的营运人,对百度百科所展示的一切内容,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因此,中文维基社群已再次向百度百科发信说明情况,并希望该站立即采取行动。现今传媒先进,希望贵传媒能协助发布本消息,以使更多人能够知道百度百科侵犯版权的问题。

  关于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是国际非牟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旗下最大的一个项目。“想像这样的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享用人类所知的所有知识。这是我们的承诺。”创办人吉米·威尔士如此解释维基百科的成立宗旨。

  媒体联系

  香港维基媒体协会 info - at - wikimedia.hk Tango Chan 陈子恩(媒体联系):tango.chan - at - wikimedia.hk +852 9063-2515

  台湾维基媒体协会 press - at - wikimedia.tw Ted Chien (协会秘书):htchien - at - wikimedia.tw

  中文维基百科志愿者回复系统信箱 info-zh - at - wikimedia.org

评论《中文维基百科指控百度百科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统计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

阿正老師的iPad 2開箱文(二):影音播放及外接輸出篇(含實機測試影片)

阿正老師的iPad 2開箱文(二):影音播放及外接輸出篇(含實機測試影片): "

上個禮拜阿正老師介紹了iPad 2的外觀以及與一代的比較,今天第二篇開箱文要介紹iPad 2的影音播放軟體,讓你不用轉檔、也不需要用USB傳輸到iPad中,直接透過無線網路來播放影片。阿正老師還要介紹用專用螢幕輸出線直接將iPad 2接到支援Full HD及HDMI端子的螢幕,讓你的iPad變身成為一台隨身播放機甚至是遊樂器喔!這次阿正老師特別錄製了兩段實際應用短片,常用iPad來放影片、玩遊戲的玩家可別錯過了!

一、前言

上週阿正老師寫了一篇《iPad 2開箱文(一):外觀篇》,今年一月也寫過《iPad攝影連接套件+VGA連接線開箱體驗》,當時iPad一代的VGA外接線僅能輸出到1024x768的解析度,而且只有相片、視訊、簡報…等少數幾種軟體有支援,無法將iPad的遊戲或操作過程完整地顯示在單槍投影機或螢幕上,這對一些常需要實際操作示範的使用者(如老師、業務員…)來說相當不方便。


不過今天要介紹的是iPad 2新出的數位輸出線(Apple Digital AV Adapter),不但可直接將iPad 2透過HDMI線接上支援Full HD的電視或影音裝置,而且可以同步顯示你在iPad上的操作,讓你的操作過程可以完整呈現在電視上,拿來教學或簡報真是超級方便啊!


下面這張照片是一代vs二代視訊輸出線,一代僅支援D-Sub輸出(最高解析度1024x768,與iPad螢幕相同),二代除了支援HDMI端子外,還多了一個跟原先一樣的擴充埠,因此可以插上攝影連接套件(讀取記憶卡),或是接上外接鍵盤。順便一提的是,iPad 2可以使用一代VGA外接線,但是iPad一代可是不支援二代的HDMI連接線喔



有了這麼方便的HDMI連接線,我們就可以用Full HD電視來播放高畫質的影片,或是直接拿來做簡報、玩遊戲;不過如果你的單槍投影機只有D-Sub接頭,那麼你只得乖乖用一代的VGA外接線來連接了。(一代線是29美元,二代線則要價39美元…)


二、iPad/iPad 2影片播放軟體介紹


很多玩家可能認為,要用iPad播放影片必須先透過轉檔軟體花很多來轉檔,然後再用iTunes傳到iPad裡面。不過iPad裡面的儲存空間也不過16、32或64GB,拿來放軟體、灌音樂都不太夠用了,哪來的空間去塞那麼一堆影片呢?


下面介紹兩套方便好用的影片播放軟體,只要你的iPad在有無線網路的環境中,而且同一個區域網路中有電腦、伺服器或NAS可以存放影片,那麼你就可以直接透過這兩套播放軟體播放網路上的檔案,甚至接上外接螢幕直接顯示出來喔!因此很適合用在辦公室或學校,只要iPad一機在手就可隨時觀看影片了。


(一)Air Video


Air Video是一套相當好用的iPad/iPhone/iPod多媒體播放工具,能藉由機器內建的無線網路直接播放電腦上的影音檔案,讓你省去了將影片轉檔、還得傳輸進iPad佔去不少空間的麻煩。


在使用Air Video時,我們必須先找一部(或多部)電腦安裝Air Video Server軟體,然後在你的iPad上安裝Air Video的播放軟體,不過播放軟體分成免費版跟付費版(USD$2.99),兩個版本的主要差異是免費版的檔案清單僅能顯示Air Video Server所分享影音檔案的前3~4個資料夾或檔案(隨機出現),付費版則可顯示完整的清單。


另外Air Video的一大優點是因為影音檔事先由電腦轉為串流來播放,因此不太吃iPad本身的CPU資源,因此可以輕鬆播放720p、1080p等高畫質的檔案;但缺點就是必須要有一台特定電腦來執行Air Video Server程式,並且會佔去部份CPU資源來做即時影音轉串流的工作。




Air Video


Air Video使用的方式如下:


1.安裝Air Video Server:先下載Air Video Server軟體,安裝後的畫面如下,按下底部的〔Add Disk Folder〕可以加入要存放影片的資料夾,分享給你的iPad/iPhone來觀看。



另外你如果要播放的影片有外掛字幕(如.SRT),請先點選上方的「Subtitles」分頁,將「Default Encoding」(預設編碼)選擇「Chinese Traditional (Windows)」,(注意!不是選Big5那個),如此就可將編碼為Big5碼的字幕正常顯示出來了。



2.安裝Air Video播放程式:你可以直接從iTunes或是iPad上的App Store搜尋「Air Video Free」,即可安裝這套播放軟體。



執行軟體之後,左邊會看到你分享影音的電腦名稱,點進去之後會出現分享的資料夾,進入資料夾則可看到可播放的影音檔案。按一下左方的影片檔,右邊就會出現預覽畫面,下方有四個按鈕,可以播放影片(Play)、轉檔(Convert)、加入到iTunes中以及即時轉檔並播放(Play with Live Conversion)。


Air Video可以支援大多數的主流格式影片檔,包括常見的mp4、mkv、rmvb、avi、mpg,但因為支援檔案格式的關係,某些格式可以直接播放(按下Play按鈕即可),如MP4;某些格式則需要經過即時轉檔才能播放(按下〔Play with Live Conversion〕按鈕),不過轉檔的速度相當快,即使1080P的影片都能相當順暢的播放。



下圖是播放1080P影片的畫面,上方的時間軸可以直接跳到某些時間點,不過如果你的影音檔相當大(如1080P的一部影片就要好幾GB),則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跳轉。



Air Video還提供了背景轉檔的功能,可以將你的影片轉為iPad專用的m4v格式。只要按下影片預覽視窗下方的〔Convert〕按鈕即可轉檔,進行轉檔後可按下Air Video右上角的〔Queue〕按鈕查看目前的轉檔進度。轉檔完的檔案則會存放在安裝Air Video Server電腦的資料夾中(與原來分享的影片同一個資料夾)。



按下Air Video右上角的〔Global Settings〕按鈕,可開啟設定視窗,裡面可以設定最高的解析度及轉檔品質,下方還可設定使用的頻寬。



※Air Video軟體小結:


優點:可以直接在有「無線區域網路」(WLAN)的地方播放影片,還可充當多媒體播放器(需搭配螢幕外接線),甚至連Full HD影片都可非常流暢地播放。


缺點:需要電腦安裝Air Video Server軟體,不能直接播放存放在網路芳鄰或網頁上的影音檔。



>>請翻到下一頁:可直接播放網路檔案的強大播放軟體:BUZZ Player HD、阿正老師的iPad 2實測影片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限時特價】NBA JAM。瘋狂的NBA動作遊戲



我很少在iPhone上玩運動遊戲,但是這款NBA遊戲一定得推薦給大家,而且現在正在限時優惠中,原價9.99美金的NBA JAM,現在特價0.99美金,一款優質的動作遊戲,只要台幣30元不到啊~快去收藏吧!


這款遊戲由EA製作,EA SPORTS大家應該很熟悉才是,遊戲的畫面和順暢度都沒有問題,而且還有超瘋狂的灌籃。



第一次開始遊戲,會有基本的遊戲教學,教導如何走位、投籃、灌籃、火鍋和抄截等等;基本上這些教學都不難,如何好好控制才是困難的地方,我通常對於這類的控制方式一直不是很熟悉,有其上下左右的部分,為了這遊戲得多加練習。



比賽前選取自己喜愛的隊伍,每次上場兩位球員,比賽是以二對二全場的方式進行,球員可以自己再更換,選好球員後趕快上場比賽吧!



比賽的人物相當的可愛,簡單的身體結構與膚色,配上球員的大頭貼,人物雖然不是擬真的風格,但是這類逗趣的風格其實也很棒,也很清楚知道每一位人物。



遊戲特別之處就是「瘋狂」啊!跳的超級高,然後一個特大的誇張灌籃,這就是NBA JAM的遊戲特色,而且可以隨意的犯規推人,有種很爽快的感覺



連續的進球後還會「on fire」,整個球框會燒得火熱,趕快盡情的展現球技吧!



比賽如同NBA是採取四節的模式,中場休息會有球員的數據統計。



這遊戲得分其實不難,因為幾乎飛起來就有機會得分了,困難之處在如何防守,雖然說我知道該如何超級與推人,但是我常常連對手都碰不到,扒火鍋相對簡單很多。



比賽結束啦!知道我有多「獨」了吧~隊員都沒甚麼得分^^



每一節的得分數據,看來我的極限大概都是18分



比賽完成後也會出現一些獎章,代表一些特殊的數據



到底多少的獎章呢?等你完成之後告訴吧!總之趕快趁這周末的特價時期,就給他買下去吧!可惜不是優惠iPad版本,不然應該會更爽,但是iPhone隨身玩也很不錯唷!

App Store搜尋【NBA JAM】
付費金額 9.99美金(限時優惠 0.99美金)

引用網址:http://portable.easylife.tw/trackback/2568

改變百科面貌的 Qwiki

改變百科面貌的 Qwiki: "

最近有一件事想不明白。


現在可以說是電子出版品的戰國時代,遠因如實體紙本出版品(尤其是報紙)的業績連年下滑、電子閱讀器如 Kindle、 iPad 的問世,近因是 Wired 雜誌跟 Flipboard 這樣的社交閱讀軟體出現…。我們可以看到,大家都在探索新的營利機會是什麼。


可是我們對於電子出版品的定位是什麼呢?


在 App Store 眾多的軟體裡面,有一些軟體很明顯就是原本紙本出版品的移植作,大概就是把同樣的文字換到不同載具上展示,然後加上一些觸控換頁、偶爾出現影音廣告等等。


不是不好,只是還是有些地方怪怪的。


想一個例子:百科全書。講到百科全書,大家腦袋裡想到的應該就是大英百科全書或維基百科這樣的形式,所以…請想像一下,如果你要做百科全書的電子版,你會做成什麼樣?


等等,如果你想的是 “把百科全書的文字悉數搬到 iPad 上” ,那你可能就錯過了什麼。


你可能沒看過這樣的百科:Qwiki


Qwiki 是一個這禮拜新出的 App ,(其實他網頁版已經出了一段時間了,但是本週才推出 iPad 版),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我自己在 iPad 上使用 Qwiki 的感想是:我記憶中的百科全書,從來沒有把各種媒體素材如此恰到好處地整合在一起過,也恐也沒這麼親切易讀過。


其實 Wikipedia 的資料都在網路上很容易取得,但 Qwiki 特別的一點是,它將文字配上語音、把地圖配上拉近特效,以自動化的方式,把每一則硬梆梆的維基條目,變成一個有影片、有動畫的介紹影片。


概念很簡單,但是把玩 Qwiki 的過程中,我覺得開發團隊設計的許多細節,蠻值得玩味的。


多媒體資源的掌控、編輯能力


Qwiki 的內容是全自動的--它擷取 Wikipedia 的文字、地點等資料,彙整成變成一段影片。影片呈現的效過第一眼看起來是驚人的流暢,完全不會讓你覺得是自動編排出來的。如果沒有人工智慧幫忙,每個影片要用”工人智慧”編排生出來,那還真不知道要做到何年何月才行。


不過既然它是用人工智慧排出來的,它的限制是:影片播放形式也就大概固定是那樣,看久有一點膩,而且自動抓取的內容偶爾還是會錯。這點對於百科形式的 App 來說或許還好,不過今天若這是新聞或雜誌類的 App ,要達到更好的效果,就一定需要編輯進去調整、客製化了--


所以,在出版者的編輯工具上,提供了什麼樣的功能,讓編輯能更快組合各種多媒體素材、配合機器自動抓回的內容,在短時間內整合出更棒的體驗,會是出版品下個階段的重點。


(台灣我想大概可能只有蘋果動新聞能有這樣的能力吧…)


所以 Qwiki 對我來說,它突顯了一件事:在平板的平台上,出版者對多媒體素材編輯的掌控能力必須要更強才行,最好是重新思考整個設計流程。目前狀況是,許多 App 其實仍像是傳統媒介的移植版,雜誌作的 App 看來就是紙本搬過來、CNN 作的 App 則如網頁版移植(一堆影片塞在一起,廣告板位很大,然後竟然沒有搜尋框),雖然照樣可以運作,但是流暢度差強人意。


以地點為索引



進入 Qwiki 的首頁,看到的是一個大大的 ” Qwiki of the day “,然後右邊是 “Explore 所在位置”、” Popular Near Me”、”Popular Locations”。有意思地方在於,我好像沒見過百科全書是以位置來當索引的--非常好用,我第一次注意到附近的捷運站都有維基條目,這個功能在旅行外地的時候會更實用。


當然,這跟載具能力有關係,以往的紙本甚或桌上型電腦,都不具備地點偵測能力。不過這也代表,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大行其道的現在,有更多的可能性出現。


它是報紙?雜誌?百科?


Qwiki 雖然被我稱作百科,但在我閱讀的體驗上,它實在很難以傳統的形式區分--它沒有明確的更新頻率,如果以 Wikipedia 條目的更新速度來看,它可能每分每秒都在更新。若說他是雜誌,那它豐富的資料庫查詢功能,又只是以往百科才會提供的功能。


但其實又何必以過去紙媒的定義去分類它呢?


雜誌的本質,並不是用紙或用任何媒介來呈現內容,把內容定期賣給讀者,而是對於某種興趣的經營。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在我初入出版這行時,在某個訓練的場合時聽到詹宏志先生說的。很多雜誌社在實體世界領域把這句話發揮得淋漓盡致,像財經雜誌會找管理大師來演講、旅遊雜誌會和旅行社合推特色旅行團、電腦雜誌會找來專家和廠商 demo 最新技術或產品,等等等。


同樣的道理套上 iPad,誰説電子雜誌只能把內容拿來重組加料,然後很久很久才出一次呢?雜誌社出的 iPad Apps 可不可以是結合其品牌、目標讀者和某種興趣的綜合入口,因著該種興趣的特殊性,用各種可能的方式,整合各種最新訊息和資源,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給讀者,讓讀 者每次打開,都能看到最新的興趣相關訊息呢?


– Tenz 我理想中的 iPad 電子雜誌


iPad 的出現,事實上意味著一種新的出版形式的出現,它可以連網路、播影片、打電話、甚至 iPad 2 還有鏡頭可以攝錄影搞 Augmented Reality。如果還是卡在把原本出版品”移植”到 iPad 的思維,可能可以說… 一開始在起跑點上就輸了。


"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iPad的時間管理工具–Todo

iPad的時間管理工具–Todo: "


之前答應大家,要介紹一些在iPad上面好用的時間管理工具。 我因為自己有興趣,所以買了iPad後亂買了好幾套不同的工作管理與行事曆管理工具。 每個設計理念跟重點都不太相同,有的著重於漂亮的介面、有的著重於整合、也有的著重於記事。


當然,大部分人的不需要用到一堆這種工具,只要一套就夠了。 但反正我已經做了白老鼠與苦工,所以剛好也可以把我嘗試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有興趣想好好做個人管理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系列,然後從中選出一個最適合你的工具。


今天要介紹的,是最基礎的一套,叫做Todo。

"
繼續閱讀請點此

為什麼你的 Art 做不出好 UI?

為什麼你的 Art 做不出好 UI?: "


最近常常在和創業團隊們討論 UI (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我發現很多人對於這個東西的誤解很深。想到要做 UI,大家的直覺往往就是先參考「國內外知名網站」 — 這很好,你不應該重新發明輪子,更不能重蹈覆轍。可惜許多人的「參考」,就是去偷人家的設計,卻沒有好好去檢視別人為什麼這麼做,哪些是該學的,哪些是你可以做得更好的。 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這兩個網站:




同樣是財經雜誌、幾乎一樣的排版方式,甚至連選用的色調都沒有差別。很明顯的,當初一定是其中一個人先做好,然後另一個人就說,既然他們都這樣做了,一定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們就直接拿來抄吧!天啊!你沒有發現這樣的 UI 根本就是使用者的夢靨嗎?請問我一進到這樣一個網站,到底應該要把眼光放在哪裡?是左邊不停跳轉的圖片、中間的「最新出刊」、還是下面的「頭條要聞」?請問「最新出刊」跟「頭條要聞」,又有什麼不同呢?這根本不叫 UI,頂多叫做小學生的美術「著色板」,你把整個畫面塗得滿滿的,可是對使用者來說卻一點功能性也沒有。


最反差的例子,就是本文一開始附上的圖片。那是從 Dropbox 首頁擷取下來的,人家有幾百個功能,累積了 2,500 萬用戶,首頁卻還是嚴守著簡單的原則,非常清楚的讓每個進來的使用者知道,你該點哪裡,這,才配叫 UI。


「可是 Dropbox 是工具軟體,前面兩個是雜誌,不能蘋果比橘子。」你說。


好,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沒關係,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Huffington Post 是北美最成功的網路媒體,綜合性的新聞網站,每天有上千則報導、評論,這是人家的首頁。看到了嗎?清楚明白,這,才配叫 UI。


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我常常說是把「排版」和「使用者介面」搞混了的結果。以前雜誌的篇幅有限,所以要把版面填滿,免得浪費紙張。問題是當我們進入了網路時代,這個限制早就消失了,可惜很多的 “Art”,卻還是停留在舊時代的框架當中。


但我一直懷疑還有很多更深層、我沒想到的理由,剛好昨天讀到一篇文章「Why Johnny can’t build a decent user interface.」,給了我很多靈感,所以,以下就是加入了我的經驗,幫大家整理的列表:


為什麼你的 “Art” 做不出好 UI?



  1. 自我感覺良好 — 「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認為這個版面就是應該要這樣設計,這樣才有品味、這樣才叫美。我們在這裡還用上了最酷的 HTML5 動畫效果,你看,是不是超炫的?」天啊,先生,你不是在做一件要拿去展覽的藝術品好嗎?

  2. 太聰明 — 「拜託,這明明就很方便,你看,所有你可能會需要用到的功能通通在一個畫面上就可以找到,是不是很方便?什麼?User 不會用?怎麼可能?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笨的人類?」– 真的,這世界上 99.9999% 的人,就算有你的智商,也跟你的產品不熟,麻煩你還是將就他們一下吧!

  3. 沒能力 — 說真的,要設計一個「藝術與科技的結晶」,美觀大方又好用的 UI,非。常。非。常。難。所以 1 和 2 的背後,往往就是其實這個人也沒有正確的觀念和知識,

  4. 不重視 — 1~3 還是可以改善的,最慘的莫過於你的組織文化中根本沒有對 UI 優化的重視,從頭到得都沒有去注意消費者是如何使用你的產品,也沒把不斷的改善視為永恆的任務。

  5. 忘了從使用者出發 — 再難用的 UI,當你用了 1,000 次,也變得很好用。往往在我們瘋狂的測試產品的同時,也養成了良好的使用習慣。等到產品推出去了,你也把這樣的 UI 視為理所當然,忘記了大多的使用者其實是比你少用 999 次的。


最後我再說一次,網路業是一個講求轉換率最大化的行業,能夠把最多流量轉換成客戶的人,就是最後的贏家。所以當你在設計 UI 時,第一個必須要考慮 Conversion,然後才是美觀和舒適。能夠全部做到當然最好,如果不能的話,請把轉換放在第一位。至於你的 Art,既然每個都那麼崇拜 Apple,那就請他們好好從研究人家的 UI 設計準則開始吧!

[iPad 新手教學] 8、用 UPAD 記錄隨手筆記

[iPad 新手教學] 8、用 UPAD 記錄隨手筆記: "

我個人使用 iPad 時,多數時間是用來讀 PDF 檔,少數時間則把它當作是一個隨身記事本在使用。


iPad 的虛擬鍵盤祇能說是堪用,沒辦法讓我飛快的打字輸入 (一方面也是沒有嘸蝦米輸入法,回去用注音我現在變很慢了),所以我在 iPad 上記事時,我比較傾向用手寫的方式記錄,等於是把 iPad 當作是一本無限頁數的紙本記事簿在用。


用了幾套筆記本程式,覺得還是 UPAD 最優。明勳推薦的 Live Notes 我也有買,不過它的重點是可以錄音、重放,如果沒有錄音需求的話,Live Notes 的記事功能是不太足夠的,所以我用到 Live Notes 的次數比較少,還是都用 UPAD 記一些雜七雜八的事。


UPAD 可以直接手繪,比較像是繪圖軟體,它編輯完的檔案沒辦法傳到電腦繼續編輯,但是可以匯出成 PDF 檔傳到電腦上觀看 (但是無法再編輯)。


扣除『祇能在電腦上觀看、不能編輯』這個缺點 (這類手繪記事軟體大概都有檔案格式與電腦不通的現象,並不是 UPAD 一個人的問題,所以不要因為這一點就放棄使用它),UPAD 各項設計都很貼心,讓我在做筆記時覺得非常愉快,我會推薦大家都買一套使用。


UPAD 資訊


網頁UPAD


功能:記事本


費用:$4.99


 


免費版UPAD Lite


功能:祇能存五個檔案,其餘功能與 UPAD 相同


使用 UPAD


UPAD 在 iPad 上的圖示就是一個記事本模樣,點選它就開始執行了。


點選 UPAD 圖示執行 UPAD


圖、點選 UPAD 圖示執行 UPAD


UPAD 共有記事、閱讀 PDF、在相片上做註記等三種模式,可以在畫面最下方切換不同模式,但是我祇會講記事部份,其他兩個模式大家自己試一下就瞭解了。


進入 UPAD 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存放的記事檔案,仔細一看,ㄟ,偷懶喔,每個檔案都是 Untitled?!


啊啊,錯誤示範錯誤示範……


存放於 UPAD 的所有記事檔案


圖、存放於 UPAD 的所有記事檔案


在這個畫面的左下角,有個加號,按一下就能新增檔案開始記錄。UPAD 的記事是可以有背景的,所以選一張覺得不錯的圖片當做背景吧 -- 也可以從 iPad 的相片庫中選取一張相片當背景。沒選好的話之後還可以換,不用擔心。


從左下角開啟新檔案


圖、從左下角開啟新檔案


新檔案出現後,就可以用手指在 iPad 上記事啦!就把 UPAD 當做是一本紙本記事本,愛怎麼寫就怎麼寫。


在 UPAD 中直接寫下重點記事


圖、在 UPAD 中直接寫下重點記事


除了可以寫字,當然也可以畫圖,就真的像紙本筆記一樣。


可以在 UPAD 中繪圖


圖、可以在 UPAD 中繪圖


覺得單一顏色太過單調了嗎?嘿,當然是可以選其他色彩啊,也可以調整筆的粗細喔!我都搞不太清楚現在是在介紹記事軟體還是在介紹繪圖程式了啊!:)


設定 UPAD 畫筆顏色 & 粗細


圖、設定 UPAD 畫筆顏色 & 粗細


利用不同顏色 & 不同粗細的畫筆,我們能在 UPAD 中畫出比線條圖還複雜的圖形。


在 UPAD 中畫複雜圖形


圖、在 UPAD 中畫複雜圖形


『祇不過記個事嘛,幹嘛弄的這麼複雜?還可以畫圖是要做什麼?』


喔,好的圖片抵得上萬語千言啊,用文字描述老半天不如用一張圖片解釋的清楚,所以在筆記中加入圖片有利內容理解,所以寫筆記的時候加入些圖形對於日後閱讀筆記會有不少幫助。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筆記中畫複雜圖形,多數情況下祇要簡單幾筆畫個線條圖即可,但是 UPAD 讓在需要畫稍微複雜圖形的時候也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虛擬塑膠片 & 放大書寫區


不過,想在 iPad 上寫字、畫圖,手得懸在半空中,因為 iPad 配備的多點觸控螢幕,會感應到我們放上螢幕上的手腕,干擾我們在 iPad 上頭書寫、繪畫的過程。可是將手懸在半空中很累啊 (又不是在練毛筆字),總想要將手腕停靠在 iPad 螢幕上可怎麼辦?


UPAD 在這一點上還滿體貼使用者的,它提供一個虛擬的塑膠片,祇要將右下角的塑膠片拉出來,把手腕放在虛擬塑膠片上就不會影響書寫、繪畫了。


UPAD 右下角的虛擬塑膠片


圖、UPAD 右下角的虛擬塑膠片


將 UPAD 的虛擬塑膠片拉出來後,可以把手腕放在上面輕輕鬆鬆的記筆記了。不過在塑膠片頭上還有個小小的符號那是做什麼用的呢?


嘿,這是 UPAD 另一個好用的功能,可以提供類似放大鏡的作用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功能的正式名稱),可以放大輸入區,讓我們較容易輸入文字。


UPAD 的塑膠片上有放大輸入功能符號


圖、UPAD 的塑膠片上有放大輸入功能符號


放大鏡?放大輸入區?那是要做什麼啊?


這麼說好了,你會不會覺得前幾張示範圖片中的『可以直接寫』有點大?因為我們在 iPad 上用手指頭或是觸控筆寫字,沒辦法將字寫的很小,強要將字寫小一點的話則會糊成一團,這是物理限制所致。這樣一來,我們在一個畫面上就沒辦法寫太多資料。


『沒關係嘛,再加新的頁面就好,反正就像紙本筆記本,一頁寫滿了就換下一頁嘍。』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不過寫的時候沒什麼問題,閱讀的時候就覺得不太方便了,因為一頁寫個 30 字就滿了,在閱讀時瞄一眼,3、5 秒就得換下一頁,怎麼樣都會覺得不方便吧?如果能在一頁中多擠一些內容,閱讀時就不必一直翻頁、影響閱讀了。


為了解決手指輸入的物理限制,所以包含 UPAD 在內的一些軟體想到一種解決方式:『既然我們沒辦法將手指頭縮小,那麼就反過來把書寫區放大吧!』


UPAD 的放大書寫區


圖、UPAD 的放大書寫區


放大書寫區是把頁面的某一個部份放大,讓我們可以舒適的書寫內容,呈現在頁面時,又回復到比較小的字體,這樣子就可以在一個頁面中寫較多的內容囉!!:D


在放大書寫區舒適的用大字體記事,呈現的是較小的字體


圖、在放大書寫區舒適的用大字體記事,呈現的是較小的字體


很多程式都放大書寫區 (不過 Live Notes 沒有,所以我比較少用 Live Notes……),所以 UPAD 的這個書寫區也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功能了,祇是 UPAD 的放大書寫區做的很人性化。


有沒有看到書寫區有個紅色的區域?當我們書寫到這個紅色區域,祇要停筆一秒,UPAD 就會自動幫我們把書寫區往後移動,讓我們可以繼續書寫。其他的軟體都要自己按一個按鈕移動書寫區,UPAD 讓這個過程自動化了。


如果覺得內定的紅色區域太小,也可以隨意拉動紅色區域邊界上的紅標籤讓紅色區域大一些,這樣就不用擔心一下子就把紅色區寫滿了。


打字記事取代手寫輸入


如果不喜歡手寫記事 (覺得不夠整齊、或是覺得自己的字不好看……),UPAD 也有打字輸入的模式,按一下畫面上方的打字按鈕,就可以切換為打字模式了。





圖、切換為打字模式


切換為打字模式之後,在頁面任一個地方點擊一下,就會出現一個文字框讓我們輸入,也會跳出鍵盤讓我們可以開始打字。


利用鍵盤輸入筆記


圖、利用鍵盤輸入筆記


『哎呀,糟糕,我把打字區點到錯誤的地方了,這樣又要重新輸入一次。』


不用擔心,點擊產生打字區後,如果覺得在頁面上的位置不對,祇需要把打字區拉動到我們覺得比較適當的地方就好了,不需要重新輸入一次。


打字區可以隨時移動


圖、打字區可以隨時移動


再切換為手寫模式後,就會看到打的字已經固定在剛剛的位置上。日後如果需要修改內容,再切換為打字模式就可以進行修正。


換為手寫模式打字框就不再移動


圖、切換為手寫模式打字框就不再移動


唯讀模式 & 存檔


如果筆記寫好了,不需要再修改,也不希望因為手指頭在 iPad 上的移動而於筆記留下痕跡,我們可將這一份筆記設定為唯讀模式,這樣子筆記就祇能閱讀不能修改。


將筆記設為唯讀模式


圖、將筆記設為唯讀模式


看一看沒問題了,準備將檔案存檔!啊咧,怎麼左找右找不到存檔的按鈕?工具列上有將檔案設為唯讀的按鈕、手繪、打字、筆的粗細等等按鈕,就是找不到存檔按鈕啊!這是怎麼一回事?


不用緊張,新版的 UPAD 會自動幫我們把檔案存起來,祇要筆記有更動過,一會兒它就自動儲存,完全不需要我們手動存檔。少了我們介入的過程,就少了『忘記存檔』這個狀況發生的機率,這是 UPAD 另一貼心之處。不信的話,我們回到檔案瀏覽的地方看看就知道檔案是不是已經存好了!


咦?又遇到另一個問題:怎麼回到檔案瀏覽的畫面咧?


看一下工具列最左方有個九宮格按鈕,就在設定筆記唯讀的按鈕左方,那個九宮格按鈕就是讓我們回到瀏覽畫面的功能鈕,按一下就回到檔案瀏覽畫面去了。


UPAD 自動貯存檔案


圖、UPAD 自動貯存檔案


回到檔案瀏覽的畫面,看到我們的檔案已經出現在瀏覽畫面中,所以安心了,它確實已經存檔完成。


UPAD 的諸多貼心設計,讓我選擇它,讓它成為我平常記事的工具。如果你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在 iPad & 電腦兩邊都可以編輯的程式,那麼 UPAD 並不適合你,因為 UPAD 祇能將檔案轉成 PDF 檔後再傳到電腦上觀看,沒辦法編輯。


不過如果你是尋找的是紙本記事本的替代品,希望能夠像紙本記事本一樣隨時記下一閃而至的靈感,甚至還在筆記本上畫畫圖,重要的是先將靈感記錄下來,回到電腦時再將記事本上記錄的靈感輸入電腦就好,那麼 UPAD 能夠勝任這個工作,而且它的貼心設計會讓你使用的非常愉快。


可以先用免費版的 UPAD Lite ,看看是不是能夠符合你的需求。我想你應該是會愛上它的。:)




Technorati : , , , , , , , ,



"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