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微软与Google霸主恩仇录

编者按 这是一场巅峰对决。微软与Google,一个是软件业的霸主;一个是互联网老大。他们的对决,是关于技术创新的对决,是关于商业模式的对弈,是关于产业趋势的对赌。两家优秀的公司,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策略与路径,演出一部非常好看的商业大戏。

本报记者董军 北京报道
一个意料之中的消息:2月24日,由于三家互联网公司投诉Google的搜索服务影响其业务,欧盟已启动了对Google的反垄断调查。

这是Google第一次正式遭受反垄断的调查,此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和国家对于Google的市场垄断地位表示过担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成立于1975年的微软也曾陷入反垄断带来的系列麻烦。

 Google在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与微软战斗时,业界给予的是掌声与欢呼。现在,Google已经足够强大,野心也在不断扩大。它不再是一个挑战者,而是一个被挑战者。

反垄断,无论微软还是Google,作为产业的“霸主”,都是无可回避的麻烦。

而Google面临反垄断的麻烦,使得微软与Google的竞争局势也在发生改变。


VS1 入口之争:Google合围 微软反击

浏览器是微软的大本营,搜索是Google的根据地。这两个产品的正面冲突,使得微软与Google的恩怨升级。

2010年伊始,Google麻烦不断。除了欧盟的反垄断调查,Google与欧洲因隐私保护,版本保护以及垄断市场等问题,与欧洲的立法部门、监 管部门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之间的磨擦与冲突不断升级。而Google在2月10日推出的新产品——Google Buzz(社交网络服务),以此向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发起挑战。但这个产品并没超出预期的惊喜,也没有像以往那样获得网民的追 捧。

Google的战斗力在下降?自从微软与Google互相攻入对方的核心领域之后,战争不再是一边倒向Google。

在2005年以前,Google在业界还是一个新秀。业务刚刚走上正轨,谨慎且虚。公司联合创始人布林和佩奇在被问到与微软的关系时表示,“Google替代微软的说法是无比荒谬的。”

在此之前,Google与微软都在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进。Google的目标是互联网霸主,微软则还在享受软件霸主的宝座。他们相互关注,相互警惕,也各领风骚。

浏览器是微软最早涉足互联网的武器。微软自从1995年推出IE浏览器之后就一直垄断市场,把握着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因为传统的软件业务收入增长非常好,也更没急着考虑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就在这样的迟疑中,Google却一飞冲天。从搜索到广告,邮箱、视频、地图、移动服务、手机平台、数字出版、应用软件,Google势如破竹,几乎在所有的互联网重要应用上都有布局,与微软的业务也不断形成交叉,并渐显合围之势。

除了中国和韩国等少数国家,Google的搜索广告份额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占有率都在90%以上。Google的新霸主地位已经形成。

Google所做的一切微软尚可容忍,直至Google推出Chrome浏览器。随着Google搜索对市场的占领,用户互联网的入口也在向搜索转移。当Google推出Chrome浏览器时,更是对微软互联网根基的致命攻击。

在那段时间,还有一个令微软动怒的原因,就是Google不断地从微软“偷”人才,Google甚至在微软华盛顿Redmond总部5英里远的地方 设立了办公室,这被外界视为其吸引微软人才的举措。那段时间,微软员工在离职时,人事部门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你要去Google吗?”

从关注到惧怕,微软的斗志终于被Google激发出来。

搜索引擎是Google的根据地,也是微软向Google发起反击时选定的主战场。2009年6月底,微软发布独立品牌——bing搜索,才真正让Google感到紧张。

微软CEO鲍尔默在接受媒体 采访时曾表示,在搜索业务上还需要做三件事:第一,Google是搜索的领头羊,bing需要跑步前进。第二,从战术角度上,需要另辟蹊径,将做一些让对 手大吃一惊的事情。第三,努力创新和彻底改造搜索领域,在bing的用户界面上采用和Google完全不同的做法。

竞争至此,Google和微软有很多产品都已经出现重合,但最让双方在意的就是浏览器和搜索,这两个互联网入口的争夺。Google做浏览器让微软动怒,微软做搜索让Google开始感到紧张。


VS2 路径之辩:争夺用户 拉拢盟友

想做未来的霸主无疑离不开两条:海量用户的支持,大量盟友的合作。争夺用户,拉拢盟友,双方的战事也从Google的围剿向微软的反围剿演进。

近日,微软与雅虎的合作终于得到欧盟和美国政府的批准。从与雅虎的结盟开始,微软正式开始了反围剿,将一个又一个重量级盟友拉入自己的阵营。

bing面市以来,微软在互联网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认可。在很多评测中,bing已经超出Google,甚至Google也开始模仿一些 bing里的创新。

“不作恶”的企业价值观,使得用户在精神上对Google顶礼膜拜。而产品理念上,Google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让信息找人,做聪明的搜索”,也赢得了大量网民的青睐和信任。Google不断的创新精神,挑战微软的正义面孔,使得Google也赢得非常多的盟友。

但微软正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多年受挫之后,微软也意识到自己忽略用户的感受是多么的愚蠢。微软的bing和Windows7在设计中真正懂得尊重用户,而不再是一味地以技术拉动应用。这里可以看到微软的改变,这两个产品使得微软在用户心中“起死回生”。

在盟友方面,局势也在发生变化。Google的强大和业务涉及之广,开始令更多的企业感到不安。

从Google做手机操作系统开始,Google与好兄弟苹果的关系变得紧张。而自从Google正式推出自有品牌手机Nexus One,双方终于翻脸。1月下旬有消息传出,苹果正在与微软谈判,准备用微软的bing取代Google作为iPhone(手机上网)的默认搜索程序。如 果这个消息成真,这将是多么有趣的一个事件:苹果多年来以攻击、嘲笑微软为己任,如今却因与Google的对立而有望与微软牵手。

2009年年底,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已经开始与微软进行商谈,意图将旗下的新闻网站从Google的搜索结果中撤除,转向微软提供新闻内容,并向微软收取一定费用。

还有一个重大的变数,就是微软与雅虎的合作刚刚获得通过,微软与雅虎结盟后,搜索市场很快便会呈现两强相争的局面。这是广告主最愿意看到的局面。搜索的竞争,将使得他们的广告投放效率提高,而不是被一家强势企业所控制。

从被挑战者到挑战者,微软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也为微软赢得了不少的“声援”。

有利于微软反围剿的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对Google垄断的声音在不断增加。这次欧盟对Google的调查,是因为英国搜索网站 Foundem、比价服务网站Ciao和微软旗下在线购物网站ejustice.fr三家联合投诉。虽然这三家都与微软有关:微软于2008年以接近5亿 欧元收购了Ciao,目前将其命名为Ciao必应。而Foundem是互联网集团ICOMP的成员,该集团接受微软的资助。这看上去是微软的一次反围剿行 动,但欧盟的调查也代表了一种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恐惧Google。版权问题,使得Google有可能惹怒传统行业的版权拥有者;隐私问题,可 能会引起更多个人用户的担忧;规模问题,则会招来同行业竞争伙伴的怨气。

当然,这些都只是局势的微小变化,也只是微软反围剿的开始。Google保有着用户的喜爱和业界的尊重,只不过不再像过去一样众口一词的称 “是”。


VS3 云端对决:未来之战 另辟战区

新霸主意图将战场划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旧霸主则希望另辟战区,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争。战争的胜负不由搜索决定,真正的对决在云端。

由于互联网战略不利,微软互联网业务遭遇连续15个季度亏损。这两个业务的业绩决定,微软不会遵照Google的意思,将战场停留在搜索市场。

双方的产品布局已全面交锋,但真正的营收还是“各种各地、各收各田”。在微软每年近600亿美元的营收中,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仍占绝大部分,在线业务依然还是个亏损的“包袱”。而Google近200亿美元的营收中,文字广告则贡献了95%以上。

微软与Google的对决不在搜索,不在软件,不在浏览器,而是“云计算”。

在Google与微软毫不遮掩地进入对方核心领地之后,云计算的概念随之流行,而这两个新旧霸主,正是云计算概念的始作俑者,他们制造并大力鼓吹云 计算,同时,对于这个新生的概念,赋予不同的解释,而各自的解释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拉动,同时也试图将交战的地点拉进自己布好的阵地中。

Google的出身就是互联网,深谙互联网精神,它的思维方式全部都围绕互联网展开,而Google攻击微软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免费,这也顺应互联网的趋势。

Google在搜索形成绝对优势之后发布浏览器,不是为了与微软斗气,而是要把战争引到“云”上。在Google看来,浏览器是一个战略性的产品, 是未来云计算的入口。用户只要打开浏览器,就可以享受所有的互联网应用,搜索、视频、邮箱、数字图书,当然还包括免费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在 Google的策略中,要淡化终端的价值,让一切应用都转到互联网上去。随便一个简单的终端设备,不需要操作系统,不需要应用软件,只要一个浏览器,就可 以解决用户的所有问题。

这样的主张让微软紧张,也让微软不满。微软靠软件起家,软件现在是它主要的收入来源。微软不可能也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互联网精神而壮士断腕,把自己 的软件全部免费。微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将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逐渐互联网化。在这样的利益主导下,微软的云主张是“云+端”,云计算的能力要无限扩 大,但终端也必然会长期存在。微软的云服务命名为“Azure”,与市场上的其他云平台一样,它允许客户在微软自己的基础设施上开发和配置灵活的网络服 务。它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个云服务一定要与客户端软件搭配使用才能更好。

Google的路径渐渐清楚:通过搜索和浏览器,将所有的应用都转移到互联网上,以免费获得用户,再以广告获取收入。

微软的路径也渐渐清晰:一条路径是从bing进入,整合互联网的应用,包括搜索、门户、社区、即时通讯(MSN)。另一条路径则是从Live进入,利用Live打通互联网与传统软件的隔阂,将传统软件资产在互联网上盘活。

从入口之争,界面之争,用户之争,到盟友之争,Google和微软在用自己的策略规划着竞争路径。谁都不会否认,Google和微软是云计算的重要玩家。谁胜谁负还远未有定论,但这两个霸主的争斗,对于整个行业的创新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

舍得网:“我不是换物网站”

两年多铺垫,数百份改进方案,舍得网试图搭建从处理闲置物品到低价换购新品的桥梁,并以此保持对高端用户的引力

元旦前,北京的王小姐通过一家名为“舍得网”的平台买了一瓶倩碧面霜送给自己做新年礼物,与其它网上购物不同的是,她用一张“舍得券”让这瓶倩碧打 了八折。这张代金券是她在该网站上舍出一台加湿器换来的。这种“舍出闲置,得到实惠”的交换游戏,正是这家互联网公司最得意的模式创新。

“舍得网搭建起了从处理闲置物品到低价换购新品的桥梁。”睿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即“舍得网”)CEO马健说。目前,它还算不上什么扎眼的互联网公司,就在2009年5月之前,舍得网还处在不断调整模式,“找自己”的过程中。

舍得网很容易被理解为传统的换物网站,对此,马健极不认同。虽然舍得网也有一个“交换”概念,然而,对比国内已有的一些换物网站,它们大多数是以物 易物的方式,用户拿自己的闲置物品交换了他人的闲置物品,效率和成功率都很低,结果导致用户层次越来越低。“换物模式本身就有先天不足,公司的规模不可能 做大。”马健说。

今天的舍得网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处理闲置物品平台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条新商品低价换购的渠道,从原先的购物“后一站”转变为购物“前一站”,希望可以在用户中实现“先舍得、后淘宝”。
目前,舍得网已与23家购物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专门开设了低价换购频道展示一部分当季热销商品信息,并直接将订单转接给后端的合作购物网站。在舍 得网的平台上,用户可以选购来自京东商城、当当、卓越等各大网络商城的热销新品,凭借手中的舍得券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抵掉的折扣由舍得网帮用户垫付。

这并不是一笔赔本生意。合作的购物网站根据舍得网引导的用户和流量,在最后结算时给予舍得网一定的返利,舍得网在这一过程中回收了部分代金券。

马健算了一笔账。舍得网目前活跃用户占总数的30%,按每人每月购物两次,每次购物150元的平均标准来看,这中间蕴含的网购需求每个月近2亿元。 假设舍得网对其用户的需求引导率达到10%,就能为后端网购带来约2000万元的销售额,而如果合作网站返利率达到10%,舍得网就可以得到每月200万 元的返利收入。回购舍得券和返利之间的差额就是舍得网的毛利。
“如果用户数扩大到一千万,返利收入的增长会更快。但问题是目前舍得网对用户的需求引导率不是10%是1%,获得返利比例也只有3%,还未到 10%,需要通过提高用户量来提升议价能力。”虽然还未拿到实际收益,但在马健看来,这种方式刚开始做,到2010年底两个10%都是很保守的估计。

而且,在马健及其团队看来,这种模式可以长期执行,并值得去放量推广。

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舍得网模式并不清晰,创业团队对公司未来也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2008年1月,舍得网正式上线,看准了每个人都有处理闲置物品的需求,创始人希望创造一种不同于二手市场的交易模式。“有目标”和“如何做”是两 码事。从最初“一物一券”的乌托邦模式,到目前“券+现金”的交易规则,舍得网一直在不断改进着自己的运作模式,马健自己写的改进方案就有几百份。

舍得网在2008年4月和2009年4月曾先后获得天使投资人王雷雷的400万元和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的400万美元的投资。目前,舍得网正在积极运作第三轮融资,公司预计到2010年底,用户数就可以达到1000万。

舍得网目前的规模并不算大,用户还只有200多万,马健并不担心自己的盈利能力。“从投资人的角度,他们一方面看你怎么算,另一方面看你有没有赚过钱。”处理闲置物品在国内并没有成功的案例,马健的底气来自其多年来的从业经历。

程序员出身的他,此前供职过七家公司,从寻呼机到手机、SP等。即便舍得网,也已是他的第二次创业,上一次创业因为团队问题坚持了不到一年。这次,马健找来了自己的老同事一起创业。从2007年底开始,一路上虽然磕磕绊绊,但也走过了两年多。

2008年奥运会之前,因手续问题舍得 网险些被叫停,这一停最短就是一个月,所幸在投资人的帮助下顺利过关。随后借着经济危机的契机,舍得网在交易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2008年底, 最大的问题摆在创业团队面前,很多老用户反映在舍得网上找不到可交换的物品,一些高端用户正在逐渐流失。

“我意识到我们走偏了。”马健意识到,传统二手交换模式必然会走向低端化“怪圈”,必须为留住更多的高端用户找到新的刺激点。

于是,舍得网重新整理了思路,将“两头”用户作为重点:一类是有大量闲置物品,但并不希望去交换二手物品的高端客户,舍得网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新品低 价换购服务;另一类不想花钱的用户就可以通过交换平台,换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一旦抓住这两类‘极端’用户,中间大量的用户自然也就包进来了。”

这一转变和调整,在马健看来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新模式不仅给老用户处理闲置物品找到了价值实现的途径,也为公司带来了获得更大收益的可能。

相比淘宝网等大型电子商务网站,舍得网的交易成功率很高,达到90%,而这其中约九成的交易都是通过舍得券完成。为了激励用户在网购之前先上舍得网,舍得网通过注册、舍出闲置物品和在社区里完成任务等多种方式,帮助用户获得更多的积分或舍得券,把舍得券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舍得网目前能带来的用户和交易量,相比京东商城的总量还微不足道,反倒是基于这种合作活动,京东商城给舍得网带去了不少用户。”京东商城市场部相 关人士透露说。在投资方SIG看来,与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相比,舍得网目前所能提供的用户和流量可能是杯水车薪,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会有更多的购物网站 出现,他们都可能是舍得网的合作者。

显然,如何提高用户的规模仍是舍得网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因此,舍得网一直坚持‘小步快跑’,不变或者变得太快都有可能死掉。”马健说。对此,海纳 亚洲的投资负责人王琼认为,舍得网给用户提供了一种新鲜的交易体验,换物过程就像是做游戏。但是网站的不断改版和模式调整也会给人不稳定的感觉;整个流程 的公平性、平衡性上还需慢慢摸索。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舍得网都还没有直接竞争对手,这是公司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风险。嗅觉灵敏的大公司也在密切注意着各类模式的创新。马健透露,早在王雷雷投资前,腾讯公司的相关部门就已经跟舍得网有过接触。站在电子商务的“前一站”,马健说,自己并不害怕被大公司收购,也并不介意股权被分散,“公司只是个壳而已,关键是事情本身。”

(本文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张宁)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微軟雅虎闖關成功 搜尋服務槓上Google(2010/2/20)

搜尋引擎霸主Google的地位受到挑戰!歐盟委員會與美國司法部通過微軟(Microsoft)與雅虎(Yahoo!)的搜尋業務合作案,並且無附帶的限制條款。兩公司將於2012年前落實合作事宜,這將使Google的獨霸備受威脅。

歐洲委員會表示,會做出此決議主要出自Google的壟斷市場之姿。根據網路研究公司comScore的統計,目前Google在全球網路搜尋服務的市佔率高達90%以上,其次是雅虎的7.4%,微軟僅佔3.2%。因此官方希望此一合作案可以使微軟雅虎壯大起來挑戰Google,增加網路搜尋與廣告市場的競爭。

依照「十年協議條款」的內容,雅虎將搜尋引擎業務交付給微軟開發的Bing,自己則利用微軟的廣告搜尋技術,負責兩家公司的廣告銷售部門。在協議的前五年,微軟必須將搜尋收益的88%贈與雅虎作為回報。

微軟總裁巴爾默(Steve Ballmer)將歐美批准此案的行為稱作「振奮人心的里程碑」,他相信微軟與雅虎的攜手,將會創造出更多機會與創新。Fort Pitt集團資深分析師考漢(Kim Caughey)也認為,如果微軟能找到吸引特定市場用戶的方法,將會有不同凡響的成效。

微軟Outlook Social Connector 拉近社交網站距離(2010/2/19)

微軟在17日發表Outlook Social Connector測試版,希望將電子郵件軟體Outlook轉變為Facebook和MySpace等社交網站的資訊中心。此款附加軟體在去年11月時首次曝光,當使用者閱讀電子郵件時,會透過新增視窗的方式顯示發送者的最新社交網路活動資訊。

微軟在網路上的發展有好有壞,免費的Hotmail和Windows Live Messenger被網友廣泛使用,反觀Windows Live部落格發展卻受Facebook影響而停滯不前。因此,微軟新版軟體將Outlook當作社交網路,在公司內部的運作上,假設電子郵件發送者和接收者都使用儲存在公司中的SharePoint伺服器檔案,兩人都能進行編輯與看到檔案的更新。

新版軟體目前還無法在使用Outlook時,將訊息回覆至Facebook、LinkedIn等網站。使用Office 2003、2007和Office 2010測試版的用戶,從17日開始,微軟網站提供Outlook Social Connector測試版的下載。除此之外,也可至LinkedIn下載其提供的附加軟體。微軟表示,Office 2010將在6月正式上市,同時會提供Facebook和MySpace的外掛程式進行下載。

微軟Office團隊的企業副總裁Will Kennedy表示,微軟部分企業客戶開始擔心,員工使用這些額外資訊,可能會導致其生產力上的衰退。但Will Kennedy澄清,新版軟體對企業有許多的好處,例如加速意見的發表,有利於企業運作的流暢。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Facebook轉戰手機平台 風光依舊還是風光不在?(2010/2/17)

特約記者/張振忠

2009年說是Facebook開花結果的一年一點也不為過,成立至今用戶已經達三億七千五百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社群服務網站,並在第二季宣布開始賺錢,證明自己是個金雞母而不是賠錢貨。在台灣,Facebook更靠著「開心農場」,在偷菜與種菜之間一舉擄獲使用者的芳心,並成功超越無名小站。

除了在網站的豐功偉業,Facebook的魅力同時也從網站延燒至手機,根據Opera Mini的調查,在2009年Facebook不重覆的手機上網使用者成長超過600%,在台灣的成長更超過1200%,全球手機造訪用戶約1億人,許多知名的手機系統廠商(包括Palm Pre、Android、iPhone/iPod、Blackberry)都支援Facebook,甚至傳言Facebook將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機,種種跡象顯示Facebook在手機市場依然很吃的開,但真的是如此嗎?

研究機構Next Up Research預估Facebook在2009年收入為5.24億美元,而其中廣告收入約佔了4.5億美元,對於Facebook而言,廣告收入佔了相當重要的獲利來源。手機在便利性方面遠勝於電腦,只要能夠有效針對使用者需求就能夠更有效發揮廣告的效果,因此手機廣告被市場視為明日之星,而對於以廣告收入主的 Facebook當然不能放過這頭肥羊,因此在不同介面(包括手機與手機間、手機與網站間)Facebook都一直在進行整合及串連,可以看出對於手機市場的重視。

但Facebook還有一項優勢是其它對手所沒有的,那就是社群經營。我們先來看看由DeNA公司所創立,日本第二大的手機社群網站Mobage-town,2009年第3季的收入約為68億日元,在遊戲相關收入約35億(佔51%),廣告收入約 18億(佔26%),就如同iPhone的手機商店,手機更容易從軟體服務中來獲取利潤,手機社群網站其實可以有更多的獲利管道。Facebook擁有更多的優勢能促使用戶彼此互動,進而增加使用應用程式的意願,就像Mobage-town中許多的遊戲都是需要彼此互動,使用者也擁有自己的部落格,這就帶入了社群的概念,而這正是Facebook的強項,若能將社群經營在手機上更有效的運用,將能為Facebook帶來更豐盛的成果。

而實際上,雖然Facebook尚未對網路上的應用程式進行收費,但Facebook已經開始建立內部付款系統,購買Facebook的點數後,就能在網站中的應用軟體購買產品,Facebook便可以從每筆交易中抽成,未來若能將此系統移植到手機平台,同時用戶也願意支付下載應用程式的費用,就可以增加收入的來源,避免僅靠廣告做為主要收入。當然,其它對手也不是省油的燈,Facebook想要在手機平台上獨領風騷還有許多硬仗要打,包括Apple(購併Quattro Wireless),Google(購併AdMob)、Opera(購併AdMarvel),許多手機系統大廠對於手機廣告這塊大餅都是磨刀霍霍,而在社群經營方面,Google推出Buzz,似乎也不願讓Facebook專美於前。未來,Facebook轉戰手機平台看似機會多多,其實同時也是危機重重,鹿死誰手,還有得瞧!!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揭秘微軟最賺錢的三大部門:Windows、Office和伺服器

根據美國科技網站Silicon Alley Insider報導,微軟是全球獲利數一數二的軟體公司,多年來微軟利潤主要集中在三大部門,這也是Google為何對微軟核心業務發起挑戰的原因。

Windows、Office和伺服器三大部門,一直是微軟主要獲利部門。此外,微軟娛樂和設備部門最近才重新恢復獲利,網路部門仍處於虧損。Google則針對這些賺錢的事業,推出Google Docs挑戰Office、推出Chrome OS作業系統挑戰Windows。Google本周更宣佈推出Google Buzz社交網路服務,不僅是向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發起挑戰,Buzz更是挑戰微軟企業工具軟體Sharepoint。

根據微軟09年下半年財報,最賺錢的Windows與Windows Live部門,營收69.04億美元,利潤53.94億美元;接著是商務部門營收47.45億美元,利潤30.10億美元;伺服器和工具部門,營收38.44億美元,利潤14.91億美元;娛樂和設備部門營收29.02億美元,利潤3.75億美元。

看新聞全文

Google建超高速寬頻網絡快近百倍

Google繼宣布推出Google Buzz搶攻社交網市場後,周三又高調地宣布推行一項試驗性計畫,在美國各地建立超高速寬頻網絡,為接近50萬名網民提供服務,將來的上網速度將會比現時 快近一百倍,讓網民可以更方便及流暢地觀看影像檔案及使用其他先進應用程式。  

Google指出,即將展開試驗的超高速寬頻網絡,傳送資料和檔案數據的 容量可高達每秒1GB。網民可以在網上流暢地觀看3D影片,而下載一套高清電影所需的時間不足5分鐘。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現正推行一套「全國寬頻計 畫」,目標是要把寬頻上網服務帶入全國每一個家庭。Google宣布推出上述計畫,與總統奧巴馬提出的推廣高科技理念配合一致。

Google產品經理英格索爾和凱利周三表示,該集團初期會選擇美國三數個地點作為試點,建立小規模的超高速寬頻網絡。按照計畫,初步最少為5萬人提供這項服務,將來會把服務擴大至50萬人。

Google推「Buzz」 進攻社群服務!

如果大家都有使用Google Gmail的話,今天打開信箱應該不難發現多了一項功能-「Buzz」 (理論上台灣地區為台灣時間2月10日凌晨3點上線)。


「Buzz」是在美國時間2月9日時所發表的一項新服務,功能有點類似社群網路服務內容,可以讓使用者在Gmail內隨時追蹤朋友即時狀態,分享自己所見 所聞、分享圖片或者是影片,同時使用者也能在手機平台上使用這項服務,另外也會將「Buzz」整合至Google地圖服務中。


看起來「Buzz」與現行正紅的社群網站-「Facebook」功能很像,顯然Google是以此為競爭對手。除了可進一步整合微網誌 Twitter、網路相簿Flickr或Picasa、旗下Google Reader與Google Talk內容外,「Buzz」也強調其隱私設定更加完善、便利,使用者也可以透過設定過濾訊息內容。不過,Google倒是沒有整合可在「Buzz」上玩 遊戲的功能 (日後不知道會不會有?)。

以下為Google官方所釋出之「Buzz」介紹影片:

手機版介紹影片:

當使用者透過Gmail使用「Buzz」功能時,「Buzz」內容會與Gmail收件匣中的信件作區隔,例如在訊息後方加註「Buzz」圖示。


當然,手機平台也能享受「Buzz」的資訊分享功能,若手機內建GPS定位功能,可以進一步地精準提供所在位置相關訊息。目前支援所有「Buzz」功能的 平台有:Google Androis 2.0以上以及蘋果iPhone,Nokia S60與微軟Windows Mobile僅支援在Google地圖上顯示「Buzz」圖層,而黑莓機則還需再等上一些時候。


※相關連結》

‧Introducing Google Buzz (Google官方部落格)
‧Google「Buzz」官方網站
‧Google「Buzz」手機版官方網站
‧Gmail 納入社群功能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拓墣陳清文:iPad暴露台灣ICT六大致命傷

雖然iPad上市後媒體褒貶不一,但已經明顯影響台灣在PC產業的地位,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表示,iPad採取「中等規格」與「軟(體)實 力」的策略,單挑台灣ICT產業「純硬體」掛帥的思維,暴露出出台灣ICT產業「創新性不足」、「硬體毛利低於民生品」、「軟體與服務毫無競爭力」、「整 合設計未能登頂」、「品牌行銷未打動民心」及「大陸市場無形抵制」等 6 大致命傷。

拓墣強調,韓國媒體已對iPad對韓國ICT產業構成威脅,但台灣業界卻毫無憂患意識,政府也未提出國家行動佔略以及早紓困,陳清文擔憂,台灣ICT產業就像在溫水裡煮的青蛙一樣,「安樂死」的惡夢正步步逼近。

陳清文認為,iPad其實並不完美,蘋果(AAPL-US)試圖打造全新的使用情境,但市場接受度仍有待觀察,若未能與iPod Touch與iPhone做出明顯區隔,對蘋果的殺傷力反而更大,其次,iPad企圖整合小筆電、電子書、MP4與PND 4 大功能,整合的成功與否將決定該產品未來能否持續在市場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同時,蘋果試圖藉由iPad在NB與智慧型手機之間,開拓一塊「非必需品的」第 3 市場,但短期的效應仍直德觀察。

但陳清文強調,iPad隱藏的革命性思維,在於其放棄了PC對高規格硬(體)實力的迷思,而從消費品的中規格軟實力出發,預期後勁將十分堅強。

拓墣指出,中國大陸媒體強調, iPad狙擊小筆電,成為PC廠的心頭刺,不致命但慢慢虛耗;韓國媒體也認為,Apple推出平板電腦雖已不是秘密,但韓國企業卻無動於衷,只希望複製外 國企業賺錢的安全模式;然而在當前軟硬體與內容相結合的快速變動新時代,韓國IT產業恐將成為落後者,陳清文對此質疑,中韓都已針對iPad發出警訊, 「偏安」絕不該是台灣ICT業者的唯一選項,也不應將各方對iPad的質疑討論作為避風港,而輕忽iPad的革命性衝擊!

陳清文認為,iPad會先在彩色電子書與高畫質影片等新媒體市場引爆熱潮,再影響小筆電市場,慢慢侵蝕台灣廠商的地盤,接著低價山寨iPad也會開 始爭食覬覦許久的山寨小筆電市場 ,因此,除鴻海(2317-TW)等代工大廠有機會坐享其成外,台灣電腦系統廠商都難逃這場iPad風暴!陳清文認為,現在台灣需要集中智慧整合軟硬體, 發揮多年積累的優勢,做好iPad第二代或精進版,迎接全球競爭強手的挑戰。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讓資料找你;而非你找資料 – let data find you

經由 Browny Walking Browny Lin 著 (日期為 2010/2/2)


拜 Web2.0 之賜,每個人都有向世界發聲的機會,也因為如此,網路上的資訊量也持續爆炸性的成長。"如何找資料" 的技巧再過去舉足輕重,而現今更重要的課題或許是: "如何讓對的資料來找你"

由於社群網路服務的興盛 (諸如 Twitter,Facebook 之類),內容的分享變得容易,無形中個人也對其分享內容造成聚沙成塔的影響,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Google Search,那些排名第一的搜尋結果是怎麼決定的呢? 無非是統計該頁面的瀏覽人次、被分享的次數,等等…(當然細節不是那麼簡單,背後有繁複的演算法)。

如何快速且精準的獲取自己想要的訊息 無疑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本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平常會用到的工具,以及蒐集到的相關應用。

Yes, It's all about trends! 首先就來分享一些趨勢追蹤的工具,講趨勢追蹤或許聽來不是很容易了解,白話一點來說就是 追蹤自己感興趣事物的相關訊息和起起落落,例如: 整天盯著股票看的人,就是在追蹤股票的趨勢;一打開報紙直接跳到影劇體育版,就是在追蹤影劇體育消息的趨勢,等等…。

在實體世界或者過去 web1.0 的時代,各式各樣的內容都由內容提供者先行進行分類,例如: 大賣場會有分設生鮮區、飲料區、餅乾區;像是新聞網站會分類為財經版、數位資訊版、影視體育版,等等…。現今已經是素人媒體的時代,很多內容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大分類項,換句話來說,我們想要找的資料如果用大分類項來看,是很難得到精確的結果的。於是乎,多了 tag 這種東西,就像是關鍵字一樣,將內容最做更細節的分類。由於大分類項已經無法滿足搜尋的需求,因此在管理個人資訊或者資料搜尋的時候,tag 都已經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了。
topicfire_01.png
1. topicfire – live breaking news

由於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普及,網路應用可以透過分析某些話題、文章在這些社群網路上的 popularity 來評斷這些話題、和文章是否很 hot。

一個好的媒體分類,應該要能夠讓讀者精確的找到感興趣的主題(現在,這些細項是可以自定的),因此打開 topicfire 左側邊欄的 Add Topic 按鈕,可以看到透過 tag 來分類的細項。此外,topicfire 也 具備了雜訊過濾的機制,他將文章的 rank 分成十個等級,你可以選擇只列出等級 N 以上的文章,避免資訊量超載 (在界面的右上方有一個 slidebar 可以調整)。
TOPSY_01.png
2. TOPSY – a search engine powered by tweets
這是一個專門針對 twitter 的搜尋引擎,其中也提供了 Top N 服務,也就是整理出哪些文章是經常被搜尋和分享的,並列出 Top100, Top1k 和 Top5k (可以在首頁的右下方找到),並且有 RSS Feed 輸出,意味著可以加入 iGoogle 的頁面之中(後面會提到)。當然你也可以搜尋各定的字詞,觀察該字詞在不同時間 scale 上的 popularity,還有哪些“推友”貢獻了與其相關的內容。

lazyfeed_01.png
3. Lazyfeed

提到關鍵字追蹤的話,就一定會想到 lazyfeed 啦,正如其官方網站的說明: 資訊就如同迴轉壽司一樣,以 realtime 的方式在你的面前不斷流轉,使用左上角的 "Add a topic" 按鈕新增感興趣的關鍵字,接著就等著資訊幾乎是源源不絕的灌進來 (如果你加入的關鍵字是很 popular 的話)。

其優點是界面相當的華麗流暢,點擊進入每個小方格的話,還會列出相關的關鍵字,例如點進去 Apple 的小格,就會秀出與這個關鍵字相關的 topic 像是 iPad, iPhone 等等...;此外單篇文章也是直接在其華麗的介面下瀏覽,不需額外開啟新的分頁,並且具備社群網路的分享按鈕,算是很方便;為一的缺憾就是沒有 rank 的機制,資訊依然很容易爆炸,不過拿來快速掌握一下 headline 應該是不錯的工具。更詳細的功能介紹可以參考: 電腦玩物的介紹
plurktop_01.png
 4. PlurkTop - 非官方噗浪(Plurk)排行榜, 隨時掌握熱門話題
這個國產的熱門轉噗服務是由 MMDays 所開發,統計經常被轉貼的噗形成的轉噗排行榜,經常會有一些好笑的影片或者文章,加上可以透過 RSS 訂閱,所以就把它加到 iGoogle 當中啦!

5. Google insights for Search

這個工具應該是 Google Trend 的加強版,可以針對關鍵字詞(search terms)、地區(Locations) 和 時間區間(Time Ranges) 做比較,甚至可以指定類別(Categories)。因此,我拿它來追蹤台灣和全球的激昇關鍵字,看看台灣和世界的人們,最近都在網路上搜尋什麼東西。當然他也可以輸出 RSS 所以可以整合進 iGoogle 當中。

關於更多 Google Trend 的用法可以參考:
1. Google Trends:如何得知某某網站的流量分析!
2. 用 google trend (趨勢) 了解重要網路事件時間點-1
insight_search_02.png 

6. What's popular – iGoogle Gadget
whatspopular_01.png
這是一個 Google 發行的 iGoogle 小工具,有使用過 Google Reader 的應該知道其中有一個 share 的功能,可以將你訂閱的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這個小工具就是統計文章透過 Google Reader 被分享的次數,來決定它的火熱程度看到有有趣的東西也可以按一下推 (往上的箭頭),不喜歡的則可以按一下埋 (往下的箭頭)。

於是綜合以上一些網路應用,可以利用 iGoogle 把這些趨勢觀察工具通通包進來,變成如下圖所示的資訊看板,之後只要放眼望去,熱門話題就盡收眼底啦!!


iGoogle_01.png


twitscope_01.png
7. Twitscoop – stay on top of twitter 站在推特的肩膀上

接著介紹兩個針對趨勢追蹤有著更進一步分析的服務。首先,利用你的 twiiter 帳號登入 twitscoop 以後,基本上你在 twitter 可以做的所有事 (發 tweet, retweet, DM 等等...) 都可以在 twitcsoop 當中完成。此外,它還有兩個酷炫的功能。

第一個就是 Buzzing right now: 它是一個針對熱門的關鍵字所產生得一個動態標籤雲,你可以看到目前熱門的關鍵字,以及隨著時間變化,字體變大變小,蠻有趣的。

第二個功能就是 Hot Trend (如下圖):

1. 他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不同時間點的最熱門關鍵字,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這條時間軸的 scale (最近、過去一禮拜 或者 過去一個月以來)。

2. 點選某一個關鍵字以後,可以在下方看到相關的統計資料,包括 該關鍵字隨著時間的消長圖型(左上)、該時間的熱門關鍵字的關連性(右上)、該關鍵字的相關連結(左下)、該關鍵字的相關 tweets(右下)。
twitscope_02.png

8. What The Trend - 探討趨勢的根源!

最後和大家介紹的這個應用就更酷了,也是 based on Twitter 的關鍵字,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在每則關鍵字的下方,有些會說明這個關鍵字的意義,以及為什麼它會成為熱門關鍵字,可以說是 twitter trend 的維基百科,如果想要增廣見聞的話,看到不懂的熱門話題,不妨到這邊看看有沒有說明!
what_the_trend_01.png

結論: 

趨勢、熱門話題一部分的價值就在於它的即時性 (當然趨勢背後的分析,用以對未來的預測則另當別論),善用這些現成的網路工具,即使你沒有訂閱大量的部落格,即使你沒有時間上新聞網站看新聞,即使你甚至不知道什麼是 feedly,你依舊可以透過網民們的力量、透過開放API的力量 迅速掌握熱點

注意: 上述有一些網站,可以將 topic 輸出 RSS,因此你也可以將他加入 RSS Reader,但是我建議不要這麼做!

其一,你的 RSS 未讀數量可能會爆炸。其二,極精確的篩選流程依然難防雜訊入侵,因此你可能仍然會看到一些不感興趣的資訊。這也是為什麼放在 iGoogle 的緣故,因為眼睛一次掃過一遍,有興趣的再點開,比起在 RSS Reader 中一篇一篇 tracking 有效率許多。要跟得上潮流,善用這些趨勢熱點工具;要深入的擷取網路上志同道合的資訊,仍然需要自己親身涉入花時間挖掘才可。

分享一些關於趨勢追蹤的網路應用希望各位喜歡,如果你也有覺得不錯的類似工具也歡迎留言與我分享,或者你有利用趨勢追蹤來做哪些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與我討論喔 ^^ 下次再見!

網際網路-Google Map完成14縣市街景圖

* 2010-02-04
* 中國時報
* 【陳大任/台北報導】

 去年8月Google Map推出街景服務,當時只有台北市區的街景查詢,現在擴展到全台14個縣市,並趕在農曆春節前同步上線,方便民眾將花蓮太魯閣九曲洞、桃園大溪慈湖、台中美術館等景點納入春遊路線。

 Google表示,民眾可使用電腦或手機上網,免費瀏覽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桃園市、中壢市、新竹市、台中市、台中縣部分地區、彰化縣北部、高雄市、屏東縣、宜蘭市、花蓮縣、台東市等街道360度環景,連天空也看得到。

 Google台灣公關許佳齡表示,街景服務蘊含有各種可能,介紹美食去處的愛評網與信義房屋都利用它給消費者更多的便利。目前Google與一些學校、政府機關洽商進入校園、公園拍攝計畫,希望未來能讓民眾有更多瀏覽的空間。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20萬人上線,中華英雄用戶破紀錄

工商時報/科技要聞/A14版 記者何英煒/台北報導

中華網龍營收屢創新高。

寒假旺季效應已經浮現,遊戲上櫃公司中華網龍(3083)昨(1) 日宣布,旗下3D遊戲「中華英雄Online」自從新資料片「龍虎門」上市後,再加上寒假學生放假的效應,該產品已正式突破同時上線20萬人,創下國產遊戲的紀錄。

法人表示,在旺季效應可期的情況下,網龍1月份營收將超過去年 12月份,2月份還有機會創營收新高紀錄。

中華網龍昨日正式宣布,「中華英雄」新資料片「龍虎門」的同時上線成績,正式超越前款武俠遊戲「黃易群俠傳」同時上線19.2萬人的歷史紀錄,突破20萬人,因應上線突破20萬人,中華網龍目前開放的伺服器高達20組,有208個分流均達承載上限。

其實,中華英雄自從去年8月上市後,人氣已相當旺,最高同時上線人數達18萬人,也順利推升網龍的業績,去年9月、10月份的業績均一舉突破2億元,10月份還創下該公司單月營收2.02億元的新高紀錄。

中華英雄這款遊戲昨日還獲得Game Star的多項獎項,包括「最佳製作人獎」、「最佳企劃獎」、「最佳美術設計獎」及「玩家票選最佳線上遊戲金獎」等四項大獎殊榮。

法人表示,在「中華英雄」人氣攀高的情況下,再加上又有另一款新品「勇者之歌」的挹注,2月份中華網龍可望再創營收新高紀錄。

至於中華英雄這款產品預定要在第2季在中國大陸上市,屆時,中華網龍可望認列第二筆授權費,以及產品上市之後的營收拆帳。法人表示,網龍的獲利可望逐季攀升。

網龍2009年的營收為20.1億元,創該公司歷史新高,網龍表示,2 009年獲利也會創歷史新高。也因為去年度是大豐收一年,員工年終獎金也大幅加碼,最高可領到4.5個月的年終獎金,遠高於去年的3. 5個月。

Facebook紅不讓 快超越Yahoo!奇摩,成為台灣第一大網站

工商時報/科技要聞/A14版 記者何英煒/台北報導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在台灣的人氣仍是扶搖直上,根據創市際去年12月網路總體表現衡量指標ARO的數據顯示,Facebook已經連續4個月超過無名小站,穩居台灣第一大社交網站,去年12月份的資料顯示,Facebook的ARO數值與台灣第一大入口網站Yahoo!奇摩已經相當接近,今年度有機會挑戰Yahoo!奇摩第一大網站的地位。

網路市調機構創市際網路公司表示,該公司所自創的ARO數值,是透過衡量網站的「到達率」、「Web 連線率」、「單次造訪停留時間」等綜合指標來做為網站總體表現的指標。

從去年台灣網路表現,Facebook的崛起,的確是個特殊現象,這也象徵國外所流行的社交網站的風潮,的確已經延燒到台灣市場。從去年9月起,Facebook的ARO的數值,已經正式超越台灣最大的社群網站無名小站。不過,業者指出,Facebook因為開放給眾多網頁遊戲公司將產品上架,網友因為玩遊戲的關係,在該網站停留時間較長。但如果要看網站的影響力(即廣度),無名小站仍是贏過Facebook。

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則指出,Facebook在2009年崛起,帶動的力量之一是該平台上有上百、上千種好玩有趣的遊戲,例如「開心農場」等。資策會預期,2010年社交遊戲將會蓬勃發展。

自從Facebook在台灣會員人數突破500萬人之後,包括昱泉國際、鈊象電子等遊戲業者,也紛紛在這個社群平台上提供遊戲。智冠科技、遊戲橘子也成為Facebook遊戲的金流合作夥伴。

根據創市際去年12月份的調查數據顯示,因Facebook平均每位會員的單次停留時間達361秒(約6分鐘),大幅拉抬Facebook的ARO數值,並領先無名小站,也有挑戰Yahoo!奇摩的機會。不過,Yahoo!奇摩的到達率仍高達97%,而且Web 連線率(代表網友的忠誠度)也是所有網站最高的(65.7%),不過,Yahoo!奇摩的黏度僅單次停留171 秒(約3分鐘),遠遜於Facebook。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東拉西扯:Hulu不是那根稻草

2004年10月,王微在为创业做准备的时候,面临两个可选的创业方向,一个是“播客”,另一个是类似“百度知道”的在线问答模式,不管哪种模式,其核心理念都是为草根搭建舞台,本质是去精英化。当年10月19日,王微注册了toodou.com这个域名。四个月后,陈士骏和好友查德注册了 youtube.com这个域名。2005年4月15日,经过半年开发的土豆网正式上线,一个月后YouTube发布测试版(YouTube上的第一个视频上传于2005年4月23日)。

我重提上面这段历史,是想说明,在视频分享领域,中美两国原本处在差不多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中国还要更加先知先觉一点。但是5年后,却发现两边的差距已经悬殊到惨不忍睹。

YouTube并非一开始就那么火爆,直到2005年11月,在借鉴了Flickr的设计理念和分享模式,对网站重新改版后,YouTube才进入爆发通道。土豆网差不多也是在同时开始学习和借鉴Flickr。可以这么说,Flickr几乎是所有内容分享网站的精神鼻祖(国内Web 2.0的代表性网站豆瓣网也从Flickr获得灵感)。

YouTube的火爆,让传统媒体巨头感到紧张。2008年Hulu.com的出台,就可以被视为媒体大鳄们对YouTube的一次公开回应。与 Flickr、YouTube这样的草根舞台不同,Hulu一开始就坚持精英化立场,互联网只是电视台和电影院线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在我看来,Hulu是传统媒体公司内的开明人士,面对“被革命”的命运所做出的有限反应,其根基仍然建立在对内容制作和传播的控制之上。而这种控制,终将被YouTube革掉性命。

在中国,经历了资本和广电总局两次洗牌之后,一大批YouTube克隆网站死掉了,侥幸活下来的,忽然都成了Hulu的铁杆粉丝,世上真的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他们一边捂着屁股上的屎,一边跳上版权舞台,不看屁股,还真挺像个正人君子。但作为用户,你真的相信这些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告状上的家伙,会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用户体验上的人,更体贴用户,更能代表未来?

我可以理解中国视频网站所面临的监管困境、文化困境和版权困境,但我无法理解他们公然装孙子的下作。

对YouTube来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节目提供者,任何人,不管你是奥巴马、英国王室、华纳兄弟、PIXAR、探索频道、麻省理工、奥普拉,还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我们都只是用户。对,你可以在YouTube上抱怨美联航弄坏了你的吉他,并且让美联航损失1.8亿美元,但你无法在Hulu上干这事儿。

Hulu上确实有很多不错的节目(如果没有反倒是怪事),但我相信,能够提供不错的节目的,并不只是Hulu背后的那些媒体巨头。被传统媒体扼杀掉的天才,要比被他们捧红的多得多。YouTube则把传播渠道向每个人开放,所以YouTube是“我们”的(不包括中国大陆的华人),版权其实是个伪命题。

中国几乎注定不可能出现一个真正的Hulu,因为那些声称要做中国的Hulu的,根本没有历史;中国更不可能出现一个YouTube,因为在我们这里打破控制是不被允许的。最终,中国会出现一堆电视剧网站。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10/02/01/1583506.aspx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虛擬貨幣走向實體化 線上遊戲法令備受挑戰(2010/2/1)

記者/朱晏瑱

根據「遊戲新聞論壇網」的報導指出,韓國最高法院將頒布新法規,未來虛擬貨幣將可實體化兌換真實貨幣,進入市場經濟的金流之中。這是繼前陣子韓國大法院判定遊戲貨幣以現金交易無罪之後,進一步大刀闊斧改革的動作之一。此項大膽決策的法令為各國遊戲市場首開先例,引發了許多業者專家和市場的關注,因為將有可能改寫過去以往至今的遊戲生態和商業經營模式,可見政府不該對這個未來會強大發展的線上遊戲產業所可能產生的問題坐視不管。

韓國政府也確實意識到這樣的趨勢和壓力才會進行這樣的法令和判決,即使這種看似前衛的做法可能會讓韓國產生更多專職在線上遊戲虛擬世界的玩家,也讓相關業者在資訊安全監控上揹負著更重大的技術成長壓力和職責。尤其線上遊戲種類眾多,光是在分級定義方面就已費了不少鑑定與規劃的力氣,而這些不同種類線上遊戲的虛擬寶物、貨幣款項又更眾多,可衍生的虛擬型式或兌換方式又層出不窮,究竟哪些方式或虛擬事物才夠資格兌換實體現金,以及新的犯罪手法如何防範,這對於韓國都將是一項新的挑戰。

反觀臺灣網路環境日益轉趨成熟,以及數位內容產業推展和動畫等研發技術的提昇,線上遊戲也漸成為國內網路使用者生活重要的一環,雖然法令尚未開放線上虛擬事物可實體兌換,但卻也已經引發了不少消費或技術性的糾紛,讓消費者和遊戲業者之間的爭議履見不鮮。諸如竊盜詐騙他人虛擬寶物貨幣、不當過戶使用帳號密碼、遊戲聚賭斂財等等的線上遊戲事件發生,點出了虛擬物權交易、遊戲代理、侵占智財權等等相關法令的問題。

再者,消費者往往因為欠缺法律常識而誤觸法網,或者因為事後業者的不認帳或強勢作為,因而做罷自身的消費權益。雖然臺灣在線上遊戲法規方面,行政院消保會早已通過「線上遊戲定型化契約」,針對遊戲消費資訊揭露、業者服務範圍、消費爭議處理、消費者個資保護與電磁記錄等等有關的權利責任歸屬都有清楚的規範,但面對更多新穎的虛擬事物在線上遊戲間誕生,玩家在獲取成就滿足感與業者經營獲利的同時,潛在問題仍不斷發生。

在臺灣多數玩家對現有線上遊戲相關法規仍處於陌生,業者對於所規範的線上遊戲定型化契約也未全然遵守,不禁讓人擔心韓國政府在面對虛擬貨幣轉為實體化其龐大利益可能面臨不肖業者變相斂財、玩家與業者對法令遵守與規範成熟度尚未發展成熟的種種威脅下,此項新的法令成功執行的可能性,因此各界雖希望能夠開創新的扉頁,卻仍對此法令持保留態度。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