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關於國際旅遊與網路做生意的一切資訊!提供網站推廣、搜尋引擎優化、SEO、網路廣告、網頁設計、B2B、B2C、社交網站應用及全球網路行銷策略的最新消息。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小米配件的梦想
22日晚间9时许,小米盒子其官方论坛发布公告称,因系统维护,小米盒子将于23日期暂停视频内容服务,开通时间将另行通知。
这则公告因视为出于政策考虑的因素。早在小米发布这个它自称为“小米手机的配件”但普遍被外界解读为“机顶盒”之时,舆论上就出现对小米有无牌照的担忧。其实细细究来,这个小米配件并非完全需要所谓的互联网电视牌照。但很明显的是,与广电这个一贯霸气的部门对抗,并非明智之举。稍微停一下,做一些缓冲,是应有之义。
本文打算解读一下小米这个配件的图谋,并在政策角度做一下分析。
对于小米这家公司,原先做的手机我一直抱有一种很强烈的不以为然的情感,倒不是因为人产品做得如何如何不好,而是雷军和魅族黄章之间的恩怨故事,让我不太能接受小米的出身。再加上手机行当里,也没有看到小米有多少质的变化,雷布斯之号与其是一种赞美,不如说是一种嘲讽。小米很难超越iPhone(甚至是android系的三星乃至HTC),不算是一个有大梦想的产品。
但小米最近推出的这个配件,却让我有刮目相看之感。这个产品存在这种可能:颠覆视频(包括电视)这个行业。这是一个有梦想的产品,值得关注一下。在我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里,我重提了当年盛大和微软破灭的梦想:盒子。我依然觉得盒子战略,是有可为的。
跑一个朋友那里去试玩了一下小米盒子,不得不说一句的是,到底是“工程机”,有些东西做得不好,那个看上去走极简之美的遥控器,其实很粗糙。产品使用上有些小bug(比如突然信号丢失),这不能算是一个可以卖的商业品,不过必须认识到,这些小问题并非不能克服。iPhone第一代出来的时候,我曾经开玩笑说每个买了iPhone的人心里其实都后悔不迭。第一代iPhone并不好用,但可以改进嘛。关键是它突然让人重新认识了手机,有这点就够了。而小米盒子,存在这种可能(如果正式品能修复这些问题的话),把早已远离电视机的那个数字一代,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
先来看盛大盒子为什么失败。当然原因很多(比如执行的问题或政策问题),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彼时timing不对,没有足够的内容提供方。电视行业基本袖手旁观,而盛大捣鼓盒子的05、06年,视频网站刚刚起步。土豆成立于2005年4月,优酷成立于2006年6月,都还是小角色。
内容供应的缺乏使得盛大盒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但陈天桥抢占客厅的梦想并非完全是空想。在2012年的今天,视频网站已经崛起,但受限于政策,它们很难去做什么互联网电视机。市场上需要一种硬件,将这些电脑里的内容捣鼓到电视里去。毕竟,看40寸的大屏总比看17寸的小屏来得舒服。而且,看电视是后仰文化,相对于看电脑的前倾文化,收看者更放松,更容易受到广告影响——这是广告主喜闻乐见的。
小米盒子已经搭载了一些视频网站的应用——不过需要提一笔的是,优酷土豆这个视频大玩家并未进驻——内容角度而言,并不缺乏。而且,它还提供和iPad之类的苹果设备同步功能,还能用迅雷看看这种玩意儿。被数字经济熏陶出来的新生代,对这种科技产品的操作并不陌生。是的,今天的大学生是视频受众主力人群,一个因素就是他们在宿舍里住着哪有电视可看。但很难这么下定论:以后他们成家立业后,依然不看电视那个大屏幕的东西。
现在来看看所谓的政策问题,在我看来,小米盒子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政策障碍,和现行律条没有明显的硬冲突,小米尚有腾挪的空间。
所谓互联网电视的管制,在“制播控传”四个环节。广电和电信基本上形成这种分割:制播控归广电,传归电信。制:内容制造;播:集中播放;控:内容管控;传:信号传输——诚然,广电也在花力气进入传的层面。这四个环节其实小米盒子一个都不沾。它就是一个硬件,把早已在数字世界中到处传输的内容集中到一个工具上再传到电视机而已,而不是直接造一个接受信号的电视机(这里其实有很微妙的区别),或者自己建立一个内容库把内容直接向电视机提供。广电要拿它动刀,未必有很强的理由。
来详细看一下所谓的互联网牌照究竟为何物,其实它根子上来源一个部门通知(虽然三网融合是10年年头国务院办公会议后正式启动),09年8月广电总局下发题为《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文,其中的确明确提到“通过互联网连接电视机或机顶盒等电子产品,向电视机终端用户提供视听节目服务,应当按照….”(省略号处指代广电总局若干自行制定的部门规章)。不过,在该通知第二条也提到“开展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应当建立具有节目播控、节目导视、版权保护等功能的集成播控系统”,问题就在这个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上。如果扯的概念大点,小米这个配件(它并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机顶盒)的确可以用来看视频,但要是较真起来,小米并没有涉足内容的采集(只是一堆视频网站应用的组合而已)。其实仅就这一点,和当年的盛大盒子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存在这种可能,广电暗暗地指示视频网站们不支持小米盒子,这就要看小米盒子的政府公关水平了。无论如何,这里面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从这个角度讲,小米这个配件最大的对手,而是乐视,广电系的视频网站。
乐视是一家很有背景的公司,借助CNTV的牌照开始涉足机顶盒市场,自己也有内容供应,类似甄嬛传这种热剧还是独家。小米没有牌照,只好羞答答地说自己是手机配件,而不能大张旗鼓地说自己就是机顶盒。两家公司的起跑线并不在一条线上。成败其实取决于小米的公关水平,老实说一句,乐视这个公司除了有政府关系外,其它均乏善可陈。市场竞争上,我乐见小米成为乐视的重量级对手。
在今天,视频内容根本无需担心。只要硬件为消费者所喜欢,所有的内容供应将纷至沓来。iPhone如此,android系设备亦如此。从这个角度讲,虽然小米这次捣鼓的不是手机(说成手机配件,我认为是小米不想太招摇),但的确有乔布斯的味道在里头。乔布斯用硬件带软件的手法,是过往PC时代所不同的。PC时代里,微软不开发新系统,所有的PC厂商就王小二过年了。
小米是一家用互联网思维来做制造业的公司,喜欢用工程机来试探和试错。故而我对它这款不尽如人意的产品的未来,还是抱有乐观态度。价格上,这么一个五合一的东西,能做到400元,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去年9月,我在《数字视频的长线买卖》一文中提到,三网融合进展之慢,最终会被用户倒逼:用户自己就完成了融合,还要有司瞎起什么劲。牌照不牌照,无谓圈住了一块市场,有背景的人才能下场玩。小米这个配件给用户自家融合提供了价廉物美的机会,希望看到它能有成功的一天。
这是一个有梦想的产品,但愿梦想不会就此而“非战之罪”而破灭。
—— 钛媒体 供稿 ——
题外话:其实三网融合纠结来纠结去,就是一个“电视 vs 电脑”的定义。究竟啥叫电视,电视和电脑的区别在哪里?在科技的推动下,其实这两玩意儿已经没啥区别了。电视一样可以有系统,一样可以双向数据传输,一样可以放入各种应用(电脑里叫软件)。广电总局死报着“电视机终端”不放,估计连它自己都不晓得电视和电脑,到底有何不同?
这则公告因视为出于政策考虑的因素。早在小米发布这个它自称为“小米手机的配件”但普遍被外界解读为“机顶盒”之时,舆论上就出现对小米有无牌照的担忧。其实细细究来,这个小米配件并非完全需要所谓的互联网电视牌照。但很明显的是,与广电这个一贯霸气的部门对抗,并非明智之举。稍微停一下,做一些缓冲,是应有之义。
本文打算解读一下小米这个配件的图谋,并在政策角度做一下分析。
对于小米这家公司,原先做的手机我一直抱有一种很强烈的不以为然的情感,倒不是因为人产品做得如何如何不好,而是雷军和魅族黄章之间的恩怨故事,让我不太能接受小米的出身。再加上手机行当里,也没有看到小米有多少质的变化,雷布斯之号与其是一种赞美,不如说是一种嘲讽。小米很难超越iPhone(甚至是android系的三星乃至HTC),不算是一个有大梦想的产品。
但小米最近推出的这个配件,却让我有刮目相看之感。这个产品存在这种可能:颠覆视频(包括电视)这个行业。这是一个有梦想的产品,值得关注一下。在我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里,我重提了当年盛大和微软破灭的梦想:盒子。我依然觉得盒子战略,是有可为的。
跑一个朋友那里去试玩了一下小米盒子,不得不说一句的是,到底是“工程机”,有些东西做得不好,那个看上去走极简之美的遥控器,其实很粗糙。产品使用上有些小bug(比如突然信号丢失),这不能算是一个可以卖的商业品,不过必须认识到,这些小问题并非不能克服。iPhone第一代出来的时候,我曾经开玩笑说每个买了iPhone的人心里其实都后悔不迭。第一代iPhone并不好用,但可以改进嘛。关键是它突然让人重新认识了手机,有这点就够了。而小米盒子,存在这种可能(如果正式品能修复这些问题的话),把早已远离电视机的那个数字一代,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
先来看盛大盒子为什么失败。当然原因很多(比如执行的问题或政策问题),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彼时timing不对,没有足够的内容提供方。电视行业基本袖手旁观,而盛大捣鼓盒子的05、06年,视频网站刚刚起步。土豆成立于2005年4月,优酷成立于2006年6月,都还是小角色。
内容供应的缺乏使得盛大盒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但陈天桥抢占客厅的梦想并非完全是空想。在2012年的今天,视频网站已经崛起,但受限于政策,它们很难去做什么互联网电视机。市场上需要一种硬件,将这些电脑里的内容捣鼓到电视里去。毕竟,看40寸的大屏总比看17寸的小屏来得舒服。而且,看电视是后仰文化,相对于看电脑的前倾文化,收看者更放松,更容易受到广告影响——这是广告主喜闻乐见的。
小米盒子已经搭载了一些视频网站的应用——不过需要提一笔的是,优酷土豆这个视频大玩家并未进驻——内容角度而言,并不缺乏。而且,它还提供和iPad之类的苹果设备同步功能,还能用迅雷看看这种玩意儿。被数字经济熏陶出来的新生代,对这种科技产品的操作并不陌生。是的,今天的大学生是视频受众主力人群,一个因素就是他们在宿舍里住着哪有电视可看。但很难这么下定论:以后他们成家立业后,依然不看电视那个大屏幕的东西。
现在来看看所谓的政策问题,在我看来,小米盒子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政策障碍,和现行律条没有明显的硬冲突,小米尚有腾挪的空间。
所谓互联网电视的管制,在“制播控传”四个环节。广电和电信基本上形成这种分割:制播控归广电,传归电信。制:内容制造;播:集中播放;控:内容管控;传:信号传输——诚然,广电也在花力气进入传的层面。这四个环节其实小米盒子一个都不沾。它就是一个硬件,把早已在数字世界中到处传输的内容集中到一个工具上再传到电视机而已,而不是直接造一个接受信号的电视机(这里其实有很微妙的区别),或者自己建立一个内容库把内容直接向电视机提供。广电要拿它动刀,未必有很强的理由。
来详细看一下所谓的互联网牌照究竟为何物,其实它根子上来源一个部门通知(虽然三网融合是10年年头国务院办公会议后正式启动),09年8月广电总局下发题为《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文,其中的确明确提到“通过互联网连接电视机或机顶盒等电子产品,向电视机终端用户提供视听节目服务,应当按照….”(省略号处指代广电总局若干自行制定的部门规章)。不过,在该通知第二条也提到“开展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应当建立具有节目播控、节目导视、版权保护等功能的集成播控系统”,问题就在这个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上。如果扯的概念大点,小米这个配件(它并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机顶盒)的确可以用来看视频,但要是较真起来,小米并没有涉足内容的采集(只是一堆视频网站应用的组合而已)。其实仅就这一点,和当年的盛大盒子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存在这种可能,广电暗暗地指示视频网站们不支持小米盒子,这就要看小米盒子的政府公关水平了。无论如何,这里面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从这个角度讲,小米这个配件最大的对手,而是乐视,广电系的视频网站。
乐视是一家很有背景的公司,借助CNTV的牌照开始涉足机顶盒市场,自己也有内容供应,类似甄嬛传这种热剧还是独家。小米没有牌照,只好羞答答地说自己是手机配件,而不能大张旗鼓地说自己就是机顶盒。两家公司的起跑线并不在一条线上。成败其实取决于小米的公关水平,老实说一句,乐视这个公司除了有政府关系外,其它均乏善可陈。市场竞争上,我乐见小米成为乐视的重量级对手。
在今天,视频内容根本无需担心。只要硬件为消费者所喜欢,所有的内容供应将纷至沓来。iPhone如此,android系设备亦如此。从这个角度讲,虽然小米这次捣鼓的不是手机(说成手机配件,我认为是小米不想太招摇),但的确有乔布斯的味道在里头。乔布斯用硬件带软件的手法,是过往PC时代所不同的。PC时代里,微软不开发新系统,所有的PC厂商就王小二过年了。
小米是一家用互联网思维来做制造业的公司,喜欢用工程机来试探和试错。故而我对它这款不尽如人意的产品的未来,还是抱有乐观态度。价格上,这么一个五合一的东西,能做到400元,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去年9月,我在《数字视频的长线买卖》一文中提到,三网融合进展之慢,最终会被用户倒逼:用户自己就完成了融合,还要有司瞎起什么劲。牌照不牌照,无谓圈住了一块市场,有背景的人才能下场玩。小米这个配件给用户自家融合提供了价廉物美的机会,希望看到它能有成功的一天。
这是一个有梦想的产品,但愿梦想不会就此而“非战之罪”而破灭。
—— 钛媒体 供稿 ——
题外话:其实三网融合纠结来纠结去,就是一个“电视 vs 电脑”的定义。究竟啥叫电视,电视和电脑的区别在哪里?在科技的推动下,其实这两玩意儿已经没啥区别了。电视一样可以有系统,一样可以双向数据传输,一样可以放入各种应用(电脑里叫软件)。广电总局死报着“电视机终端”不放,估计连它自己都不晓得电视和电脑,到底有何不同?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平板電腦進入戰國時期? 由於蘋果已經推出iPad與iPad mini,谷歌也推出Nexus 7與Nexus 10,微軟推出Surface,亞馬遜推出Kindle Fire HD等,使得市場一直在猜測,到底2013年平板電腦會呈現甚麼樣的景況。
隨著iPad mini上市之後,9.7吋的iPad銷售量到底會受到多大衝擊,一直是市場人士密切觀察的重點之一。根據最新調查顯示,7.9吋iPad mini對9.7吋iPad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反倒是Windows PC會受到更為嚴重的打擊。
根據Cowen and Co.針對1,225位美國人的調查結果顯示,12%的受訪者計畫在未來18個月之內購買一台iPad mini,而且其中,高達一半的受訪者從來都未曾擁有過平板電腦。簡單來說,購買iPad mini的人有許多人都是新加入平板電腦市場之人。
根據Cowen and Co.針對1,225位美國人的調查結果顯示,12%的受訪者計畫在未來18個月之內購買一台iPad mini,而且其中,高達一半的受訪者從來都未曾擁有過平板電腦。簡單來說,購買iPad mini的人有許多人都是新加入平板電腦市場之人。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書話題-生活在展集的社會:當你「訂閱」其他人的帳號或者圖版時,並不是要看原創的圖片或者照片,而是要看他人展集的成果,每個人因此都成了有意識的展集者。
我們對於外界的認知,大多來自於日常接觸的資訊。以前為我們設定議題、建構真實的是大眾媒體,但未來每個人對於社會的認知可能會完全不同,最大的變化來自於「展集」(Curation)與社群媒體。
展集,或稱策展,是這兩年全球網路、媒體與文化界很熱門的概念,通常是指數位策展(Digital Curation)與內容策展(Content Curation)。為了不與藝術界常見的「策展」混淆,加上其含意較接近「編輯」的概念,所以本文使用「展集」來稱呼。
Web 2.0與展集
展集之所以快速盛行,很重要的原因在於Web 2.0。在此之前,產生內容與整理內容(也就是編輯)通常是由相同的個人或單位產生。整理並中介資訊這種事情吃力不討好,無利可圖也幾乎無法傳播,所以很少人專職成為展集者。從Del.icio.us開始,展集這件事情慢慢從個人的行為變成集體行為,接著變成一個大生意。
2003年成立的Del.icio.us,是提供使用者將網站書籤放在雲端的服務。原本每個人的網站書籤(我的最愛)都是放在個人電腦中,大多只是簡單的分類與整理,在Del.icio.us上,除了可以看到別人的書籤外,還可以幫書籤下標籤。突然之間,每個人都被動地變成了展集者,雖然只是幫自己的網路書籤下標籤然後放上網,但大家都可以看到哪個書籤最熱門,相同的標籤下又有哪個書籤。到了2004年,專門呈現熱門書籤的網路服務Digg上線,後繼者Reddit於2005年上線,一直紅到今天。
內容「無價」的經典是2010年成立的Pinterest網站。別人產生的照片,可以肆無忌憚地以「書籤」的方式公開貼到自己的「圖版」上。當你「訂閱」其他人的帳號或者圖版時,並不是要看原創的圖片或者照片,而是要看他人展集的成果,每個人因此都成了有意識的展集者。
脈絡與展集
如同《策展的時代》書中提到,展集最重要的核心,在於提供「與讀者相關的脈絡」。
展集的脈絡有相當多種,在社群網路盛行之後,很多人可能無法想像,不論是觀看、分享或按讚,都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展集行為,不但會影響自己日後能看到什麼樣的資訊,同時也影響了資訊在社群內如何被傳播。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展集脈絡:
地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早年透過口語的方式被展集(「你聽說巷口的李太太中樂透了嗎?」),到了大眾媒體時代,地理脈絡反而被抹去。而根據社群網路的研究,網友與傳遞的資訊通常有高度地理相關性,所以我們很容易在社群媒體中看到自己所在地點的相關資訊。
興趣:過去我們要看自己有興趣的資訊,通常需要透過專業期刊,現在則選擇在社群媒體訂閱或結交與我們興趣立場相近的人。同時,大部分網站也都隨時透過你留下的行為記錄來猜測你的興趣,再提供你想看的資訊。如果下次重大選舉,你發現明明在網路上看到的資訊都顯示A候選人較受歡迎,選舉結果卻是B當選時,千萬不要怪選舉不公,因為是你自己默默選擇了不看跟B相關的資訊,這是興趣脈絡展集的結果。
熱門:根據社群網路的研究,我們選擇將資訊傳遞出去時,會先判斷他人是否可能已知道同樣的訊息。也就是說,每一個展集者都會盡量挑選最新的資訊,而不是等到幾天之後才發送。所以,受歡迎的資訊通常會在短期內累積非常多的「能量」,然後在社群內被看見。
隨緣:如果我們只交往興趣、背景類似的朋友、訂閱自己喜歡看的資訊,很快就會活在一個完全沒有新資訊的世界中。所以隨緣性(serendipity)也是展集的脈絡中非常重要的特質,可以讓原本不在自己興趣或地理社群中的資訊,有機會被放進來測試。
過去我們發現自己看到的資訊或新聞很爛的時候,還知道要抱怨誰。隨著展集與社群媒體越來越滲入我們的生活,現在如果發現每天打開網路看到的東西亂七八糟,只能怪自己。
我們有意無意當中,都提供了他人替我們展集的線索,同時,我們也親手建構了這個脈絡。因為我們透過社群網路「展集」了一個「社群」,而這個社群以及背後的社群網路,卻幫你「展集」了你每天應該看到的東西,重現你可能沒有想像過的脈絡。
2012-11-17 01:31
新聞速報
【李怡志(網路媒體工作者)】
展集,或稱策展,是這兩年全球網路、媒體與文化界很熱門的概念,通常是指數位策展(Digital Curation)與內容策展(Content Curation)。為了不與藝術界常見的「策展」混淆,加上其含意較接近「編輯」的概念,所以本文使用「展集」來稱呼。
Web 2.0與展集
展集之所以快速盛行,很重要的原因在於Web 2.0。在此之前,產生內容與整理內容(也就是編輯)通常是由相同的個人或單位產生。整理並中介資訊這種事情吃力不討好,無利可圖也幾乎無法傳播,所以很少人專職成為展集者。從Del.icio.us開始,展集這件事情慢慢從個人的行為變成集體行為,接著變成一個大生意。
2003年成立的Del.icio.us,是提供使用者將網站書籤放在雲端的服務。原本每個人的網站書籤(我的最愛)都是放在個人電腦中,大多只是簡單的分類與整理,在Del.icio.us上,除了可以看到別人的書籤外,還可以幫書籤下標籤。突然之間,每個人都被動地變成了展集者,雖然只是幫自己的網路書籤下標籤然後放上網,但大家都可以看到哪個書籤最熱門,相同的標籤下又有哪個書籤。到了2004年,專門呈現熱門書籤的網路服務Digg上線,後繼者Reddit於2005年上線,一直紅到今天。
內容「無價」的經典是2010年成立的Pinterest網站。別人產生的照片,可以肆無忌憚地以「書籤」的方式公開貼到自己的「圖版」上。當你「訂閱」其他人的帳號或者圖版時,並不是要看原創的圖片或者照片,而是要看他人展集的成果,每個人因此都成了有意識的展集者。
脈絡與展集
如同《策展的時代》書中提到,展集最重要的核心,在於提供「與讀者相關的脈絡」。
展集的脈絡有相當多種,在社群網路盛行之後,很多人可能無法想像,不論是觀看、分享或按讚,都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展集行為,不但會影響自己日後能看到什麼樣的資訊,同時也影響了資訊在社群內如何被傳播。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展集脈絡:
地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早年透過口語的方式被展集(「你聽說巷口的李太太中樂透了嗎?」),到了大眾媒體時代,地理脈絡反而被抹去。而根據社群網路的研究,網友與傳遞的資訊通常有高度地理相關性,所以我們很容易在社群媒體中看到自己所在地點的相關資訊。
興趣:過去我們要看自己有興趣的資訊,通常需要透過專業期刊,現在則選擇在社群媒體訂閱或結交與我們興趣立場相近的人。同時,大部分網站也都隨時透過你留下的行為記錄來猜測你的興趣,再提供你想看的資訊。如果下次重大選舉,你發現明明在網路上看到的資訊都顯示A候選人較受歡迎,選舉結果卻是B當選時,千萬不要怪選舉不公,因為是你自己默默選擇了不看跟B相關的資訊,這是興趣脈絡展集的結果。
熱門:根據社群網路的研究,我們選擇將資訊傳遞出去時,會先判斷他人是否可能已知道同樣的訊息。也就是說,每一個展集者都會盡量挑選最新的資訊,而不是等到幾天之後才發送。所以,受歡迎的資訊通常會在短期內累積非常多的「能量」,然後在社群內被看見。
隨緣:如果我們只交往興趣、背景類似的朋友、訂閱自己喜歡看的資訊,很快就會活在一個完全沒有新資訊的世界中。所以隨緣性(serendipity)也是展集的脈絡中非常重要的特質,可以讓原本不在自己興趣或地理社群中的資訊,有機會被放進來測試。
過去我們發現自己看到的資訊或新聞很爛的時候,還知道要抱怨誰。隨著展集與社群媒體越來越滲入我們的生活,現在如果發現每天打開網路看到的東西亂七八糟,只能怪自己。
我們有意無意當中,都提供了他人替我們展集的線索,同時,我們也親手建構了這個脈絡。因為我們透過社群網路「展集」了一個「社群」,而這個社群以及背後的社群網路,卻幫你「展集」了你每天應該看到的東西,重現你可能沒有想像過的脈絡。
2012-11-17 01:31
新聞速報
【李怡志(網路媒體工作者)】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应用商店,它无疑是软件销售的大革命。它打破了运营商的限制,并提高了开发者的积极性,成千上万款的精彩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随心所欲选择所需软件,支付方便、下载迅速,还能向开发者反应问题。它开创了全新的时代!
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人想买一款比较专业的软件,于是他来到电脑城寻找专营软件的店铺,但是跑了几次都没找到(图1)。回家之后他又联上当时还很昂贵的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查了一番还是没有结果,最终他放弃这个想法。
(图1)当时,去电脑城购买一套正版软件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仅售 199 美元的 Acer C7 Chromebook 诞生,发布即上市
Google今天正式宣布了Acer新版Chromebook──代号C7,仅售199美元。
C7主要特性:
- 11.6英寸屏幕
- 1英寸厚
- 1.4kg重
- 3.5小时电池使用时间
- Intel Core(可能是i5芯片,不确定)
- 官方没说内存的事儿,估计还是2GB?
- 320GB硬盘+100GB Google Drive两年免费空间
- 双频WiFi 802.11a/b/g/n
- 有线网络
- HD前置摄像头
- 3个USB 2.0接口
- 1个HDMI,1个VGA
对比三星新的Chromebook,Acer显然还没进入到“次时代”,比如还死守Intel CPU(当然也许会更快,但耗电量就……)、传统机械硬盘、USB 2.0,这也导致其使用时间只有可怜的3.5小时,尽管比三星便宜50刀。
如果你下狠心下决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般的准备跳火坑入Chromebook,是选择Acer还是三星呢?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