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本篇原文連結,原作Randle.
前言
一直很想寫一篇文章,來為一年多以來熱愛與瞭解蘋果文化的歷程,作個總結。當我第一次購入蘋果的產品 iPod touch 時,我就開始喜愛這種裝置,並延伸到它的龐大周邊應用至今不減。我們很少聽到一般人會喜愛一個機器裝置,但這卻經常發生於蘋果產品的使用者。我曾喜愛過破壞性創新的 Eee PC 初代機,但玩了不到一年就熱情消退了,但即使我已愈加清楚蘋果產品的限制和缺點,我仍喜愛 iOS 裝置並相信會繼續下去好一陣子,because there’s culture in it.
本文
隨著 iPad 的上市與熱賣,Apple 開始稱呼我們正在轉換進入「後PC時代」,而 Apple 的 iPod / iPhone / iPad 正是後PC時代的傑作,科技網站 Engadget 編輯 Joshua Topolsky 稱之為 “It’s Apple’s ‘post-PC’ world — we’re all just living in it”(原文,中文翻譯) —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先說什麼是 PC 時代。
PC是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二十世紀末,電腦原本只是在一個大房間裡的巨大機器,當時 IBM 主管 Thomas J. Watson 甚至認為全世界只有五台電腦的市場。後來因為一些業餘電腦愛好者的技術交流俱樂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成果(後來有部優秀紀錄片的標題甚至稱 PC 時代為 Triumph of the Nerds!),Apple II 首先脫穎而出獲得巨大成功【YouTube(*1)】,真正打開了個人電腦的商業市場,當時最殺手級的應用軟體是試算表,這就是 PC 時代的開始,領頭的蘋果電腦創辦人是 Steve Jobs 和 Steve Wozniak。1984年,蘋果電腦還首先推出滑鼠操作+圖形化介面的 Macintosh(麥金塔電腦),但獲得巨大市場的卻是獲得廣大軟體支援且更便宜的 IBM PC + MS-DOS,這最後更繼續演變成我們所熟悉的 Wintel (Windows+Intel) 獨霸 PC 時代,獨占作業系統 Windows 和文書處理軟體 Office 的微軟成為新世界霸主,個人電腦發展成企業工作的重要工具,微軟(MSFT)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總裁 Bill Gates 成為世界首富。
Steve Jobs 的蘋果電腦領頭了 PC 時代初期主要的兩次革命,但最後都沒收割成功。Steve Jobs 在被迫離開自己所創辦的蘋果電腦公司後說,在許多產業裡創新的人不見得是後來喜歡經營大公司而成功的人,而他是前者,他想繼續作創新的東西【文章(*2)】。後來他扶持了一個電腦動畫工作室,就是現在相當成功的皮克斯(Pixar);後來他創立的 NeXT 電腦公司所發展的作業系統 NeXTSTEP,十幾年後被蘋果電腦收購,成為現在 Mac OS X 的基礎,而 Mac OS X 又成為現在 iPhone / iPad 的 iOS 基礎。
在這段期間內,Wintel 的個人電腦仍然獨霸至今,而個人電腦帶來的數位革命,導致傳統文書、音樂播放器、相機、攝影機全都數位化了。這些數位裝置與電腦的關係,都已經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習慣,但仍只被稱為 PC 時代,因為這些都還是以 PC 為中心的衛星裝置而已。這時候個人電腦已經成為多功能裝置,許多事情都可透過個人電腦來做,但也只有遊戲功能由此另發展成獨立的遊戲機(譬如 Play Station, XBox…)。
但網路資訊革命,才是真正讓個人電腦進入每個家庭的關鍵性因素!網路的資訊自由魅力無可擋,而在這段期間個人電腦的效能精進與價格下降,也使得銷售主力開始從桌上型電腦,進展到筆記型電腦。但我的假設是,我們喜歡上網、喜歡聽音樂、喜歡拍照、喜歡玩遊戲、喜歡寫作或閱讀、喜歡電腦能幫我們作到很多事,但我們事實上「討厭」個人電腦!因為它複雜、難學、易壞、難理解,你必須學用鍵盤滑鼠才能輸入,你必須安裝防毒軟體才不容易中毒,你必須學用文書軟體因為文件全都電子化了,你必須找到好人幫你修電腦或者花大錢請人修,想裝視訊鏡頭、印表機或掃描機還必須裝什麼驅動程式,想用無線網路還必須買什麼無線基地台和設定看不懂的東西;我們希望電腦是聽話的僕人,卻總是反過來被電腦找麻煩!我相信這是為什麼整合得好用的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終究會取代傳統個人電腦的地位。
Steve Jobs 在 1997 年返回瀕臨破產的蘋果電腦,他與微軟達成互助協議並讓微軟投資蘋果電腦一億五千萬美金【YouTube(*3)】,使得蘋果電腦運作回復正軌後,2001 年 Apple 發表的 iPod 襲捲既有隨身聽市場,在美國市佔率達九成以上,iTunes Music Store 幾乎獨霸了數位音樂市場,人們開始習慣資料庫化管理音樂的好處,2007 年更發表了革命性的 iPhone。
iPhone所帶來的巨大革命有二,其一是多點觸控介面,甚至為了這個從底層作業系統開始重新設計所有介面,Apple 很明顯想讓它成為取代滑鼠的人機介面,我們已經看到平板裝置 iPad,Mac OS X Lion 已經在向 iOS 學習,我們在 Apple 的專利中也可窺見 iMac touch 的樣貌,觸控讓一切變得更簡單易用;其二是 App Store 平台,這帶來了 “There’s an app for anything” 的世界,真正打開了以 iPhone 為中心的世界,其中又有大半是根基於網路資訊服務的革命,一如 Steve Jobs 在發表 iPhone 時描述它是 Internet Communication Device,「易用的客戶端程式+強大的雲端伺服器服務」的模式(筆記)讓一切幾乎快全面成真了!正如十年前 Business Week 所描述的後PC時代:「你下班開車在路上,啟動聲控的衛星導航系統,指引一條最便捷的回家之路。之後,你用能直接上網的數位手機,遙控家中的錄放影機預錄心愛的電視節目,啟動微波爐解凍食物,並留一封郵件在情人的電子信箱中。一切動作結束後,你還沒到家呢」【文章(*4)】,這時候我們已經可以稱為「後PC時代」的開始了不是嗎?Steve Jobs 在 All Things Digital: D5 上已經和 Bill Gates 討論想像接下來五年的後PC時代裝置了啊?
但直到 2010 年 iPad 的推出,明明就只是能作一些 PC 早就能作的事情──上網、電子郵件、看相片影片聽音樂、玩遊戲、看電子書──卻大賣!Steve Jobs 在 All Things Digital: D8 上認為後PC時代是:「PC將會成為小眾,就像汽車發展史中從主角變成小角的貨車;我們喜歡談論關於後PC時代將發生的種種,但當它真正開始發生時,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PC產業裡的人,像你和我,因為許多事都會變得不一樣。」【影片(*5)】。這一年,Apple(AAPL) 的市值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公司!
2011 年 Apple 發表 iPad 2 時,Steve Jobs 將 iPad 明確稱為 Apple 的第三個後PC時代傑作,我們才普遍認同所謂的「後PC時代」已經開始,因為先前 iPhone 並不會取代 PC 太多功能,頂多只是延伸到能隨時隨地上網,但 iPad 是真正要開始取代傳統 PC 的消費者市場,因為它不只能作這些事,更能作得好作得愉快!這象徵的是長久以來以工作或工具設計導向的傳統 PC 地位,終於開始遭到以一般使用者設計導向裝置的潛在性巨大挑戰!
但從智慧型手機 iPhone、平板裝置 iPad,我們會活在 Apple 裝置獨大的後PC時代嗎?
Apple 不會重蹈 Windows PC 完敗 Macintosh 的覆轍嗎?儘管 iMac/MacBook 已經是針對消費者設計的 PC,即使市佔率一直在緩慢成長,且受許多使用 Unix-based 軟體的學術研究人員喜愛(可參考 vgod: 為什麼我用Mac),但市佔率始終不高!更遑論取代傳統 PC?但這次是 Apple 的 App Store 獲得最多第三方軟體支援,雖然是消費者導向但卻已獲得眾多企業採用,即使是幾乎是最貴的高毛利 iPhone 智慧型手機卻依然大賣,且 iPad 事實上幾乎是同尺寸最便宜且最熱賣的平板裝置!這兩次情勢完全不一樣,Apple 說他們從歷史中學到很多,且許多當年的蘋果電腦員工依然還在這裡!【參考 [情報] 蘋果股東大會摘錄(#1DPR9M1j),看板 iPhone @ PTT,2011/2/24】。
Apple 不會輸給以 Google Android 【發展理念:YouTube(*6)】為中心的眾家硬體廠商?即使 2007 年 Apple 自豪 iOS 有至少超越對手五年的實力,但 Android 手機的總市佔率在 2010 年就超越 iPhone 了,而 Apple 尚未將 iPhone 比照 iPod 推出系列產品線。
Steve Jobs 始終認為能產生市場區隔的是軟體。Apple 最自豪的是其使用者體驗,他們相信這才是成功的後PC時代裝置的重要特色,而不是硬體規格的比較競爭,但這事實上是因為傳統 PC 時代的作業系統軟體是由 Windows 一家獨大,要比較效能當然只能比較硬體規格,而現在後PC時代的裝置有眾家軟體加入競爭:Apple iOS, Google Android, HP/Palm webOS, RIM BlackBerry Tablet OS, Windows Phone 7…,對於相同作業系統的裝置來說,比較硬體規格當然還是有意義,但對於不同作業系統架構的裝置來說,比較硬體規格的意義就顯得較小,譬如 Apple iPhone 的硬體規格經常不是最好的,但多點觸控的流暢度至今仍是一流的;相機像素當然還是重點,但背後的數位處理技術和照相軟體支援也會是重點;平板裝置與電子書閱讀器依然競爭硬體特色,但更競爭電子書商店的內容豐富度。
但這不是 PC 時代的思維,因為販賣裝置的廠商不再只以硬體為主要戰場,更得在軟體或服務上競爭。Apple 的雲端服務影音商店 iTunes Store 站穩了腳步,但其他家的影音商店也能找到他們的地位,譬如美國市場的串流音樂 Pandora、串流影片 Netflix;Apple 的應用程式商店 App Store 平台擁有最多的第三方應用程式,但 Android Market 也正在快速成長,而許多知名的程式或遊戲在許多平台都有上架。我相信後PC時代裝置本身的使用者體驗只是基本門檻,就像 Macintosh 的圖形化介面概念會被 Windows 抄襲才大量普及、iPhone 的手指電容多點觸控會幾乎出現在所有智慧型手機上、webOS 的多工介面 Card View 也會被 BlackBerry Tablet OS 整套抄去,但其他部分才是所謂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戰場。
後PC時代(post-PC era)到底還會有什麼巨大變革?最多人好奇的問題是,平板裝置真的會取代傳統 PC 嗎?一開始許多人看到 iPad 一代的設計,以為平板只會是個消費者平板,無法取代傳統 PC 的工作與創作功能,但我們已經看見 Apple 帶頭將部分 Mac 的軟體帶入 iPad,譬如文書處理軟體 iWork、影片編輯軟體 iMovie、音樂編輯軟體 GarageBand,應用軟體的功能完整性和硬體的效能輕薄是能隨時間推演而被解決的問題,所以短期內平板裝置當然不足以直接取代傳統 PC 來作這些事【影片(*7) 46:45】。所以我們應該看的是傳統 PC 有什麼不可取代的實質介面優點?以目前來說就是滑鼠指標的精確性以及滑鼠+鍵盤的複雜性操作!這種精確性和複雜性操作,只在功能複雜強大的應用軟體或遊戲巨作才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幾乎都可能被取代!現在平板的發展普遍專注於手指觸控導向,Apple 也很刻意不讓 iPad 支援滑鼠,但倘若後來為了這些複雜性操作而引入滑鼠或能精確操作的觸控筆時,傳統 PC 的價值可能就真的只剩伺服器一途了!(鍵盤當然更不是問題,在需要大量輸入的辦公室放就好了!可參考 惠道的如何設計iPad殺手(之一)「iPad未來之13.3寸 辦公平板」)
至於其他的可能就不那麼讓人興奮了,因為那些都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願景,甚至早已在慢慢實現:用手機NFC就能電子付款,真正不用再帶實體鈔票硬幣;可折疊與書寫的電子紙,就足以取代傳統紙張;資訊家電或智慧型家電,近年來首先在電視市場就遇到挑戰,未來甚至可擴展到家具、建築、交通工具等等;蘋果必然走向更強大的雲端化服務,譬如傳聞中強化的 MobileMe 同步服務和一次付費無限次下載的影音,這些很可能足以使得 iOS 裝置不再需要傳統 PC,資料同步備份全部雲端化……其實我們就是一直在後PC時代中,逐漸改變生活中的每項產品!
談了這麼多後PC時代裝置,微軟主要產品的貢獻卻很少:Windows 還沒有足以熱賣的平板版本,Office 也 故意(因為目前 Office 文件格式相容性還是很差)只出現在自家剛出爐不久的 Windows Phone 7,整整落後 iPhone 三年;反而是 XBox 有創新的 Kinect 介面,並能在電視上添增價值。微軟的軟體架構長 Ray Ozzie 離職前寫了一大篇 Dawn of a New Day (中譯版)描述後PC時代的種種,寫得中肯卻抽象,而微軟在這場後PC時代革命中已經落後。這些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想出這些具未來生活概念的理想,甚至不是實作出這些理想,難的是推出大家都喜歡、甚至能形成有效商業模式的東西!還記得之前引起震撼的 TED 演講「第六感」嗎?想像一下裡面的應用,假如全部出現在你當下的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是你會喜歡並願意使用的呢?
這就是為什麼 Steve Jobs 在 iPad 2 發表會末提及,他們相信只有科技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人文;這也是為什麼早在十幾年前,Steve Jobs 就覺得自己所處的科技業並不是變動快的產業,反而是變動最慢的產業;因為所有理想似乎都需要無止盡的時間才能完成!(People say sometimes, “You work in the fastest-moving industry in the world.” I don’t feel that way. I think I work in one of the slowest. It seems to take forever to get anything done.)【文章(*8)】。
再過幾十年後,當我們回想這些後PC時代的演變,無論 Apple 是否會得到如同 PC 時代微軟的獨霸地位,或者如同現今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共存共榮,或者如同 IBM PC 衰弱退場,我想我們都很難否定 iPhone 所帶來的革命、iPad 意外熱賣所帶來的方向感,正如一部紀錄片末所說的:「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任何人都可能作出圖形介面作業系統,任何人都可能作出 iPhone…但事實就是沒有人作出來!這就是 Steve Jobs 的才華所在。」【YouTube(*9)】
參考資料
- (*1) Triumph of the Nerds [one of three] 6/6, t=53s
- (*2) Jobs Talks About His Rise and Fall, Newsweek, 1985/9/30
- (*3) Macworld Boston 1997-The Microsoft Deal
- (*4) 夏傳位「後PC時代來臨」,遠見雜誌1999年5月號 第155期
- (*5) D8 Video: Steve Jobs on the Origins of the iPad, All Things Digital
- (*6) Google I/O 2010 – Keynote Day 2 Android Demo – Full Length, t=1m15s
- (*7) Full D8 Interview Video: Apple CEO Steve Jobs, All Things Digital
- (*8) Steve Jobs: 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 Rolling Stone 684 – June 16, 1994
- (*9) Steve Jobs Documentary 2010 Part 5, t=5m55s (aired on bloomberg on 14th of Octob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