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王微在为创业做准备的时候,面临两个可选的创业方向,一个是“播客”,另一个是类似“百度知道”的在线问答模式,不管哪种模式,其核心理念都是为草根搭建舞台,本质是去精英化。当年10月19日,王微注册了toodou.com这个域名。四个月后,陈士骏和好友查德注册了 youtube.com这个域名。2005年4月15日,经过半年开发的土豆网正式上线,一个月后YouTube发布测试版(YouTube上的第一个视频上传于2005年4月23日)。
我重提上面这段历史,是想说明,在视频分享领域,中美两国原本处在差不多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中国还要更加先知先觉一点。但是5年后,却发现两边的差距已经悬殊到惨不忍睹。
YouTube并非一开始就那么火爆,直到2005年11月,在借鉴了Flickr的设计理念和分享模式,对网站重新改版后,YouTube才进入爆发通道。土豆网差不多也是在同时开始学习和借鉴Flickr。可以这么说,Flickr几乎是所有内容分享网站的精神鼻祖(国内Web 2.0的代表性网站豆瓣网也从Flickr获得灵感)。
YouTube的火爆,让传统媒体巨头感到紧张。2008年Hulu.com的出台,就可以被视为媒体大鳄们对YouTube的一次公开回应。与 Flickr、YouTube这样的草根舞台不同,Hulu一开始就坚持精英化立场,互联网只是电视台和电影院线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在我看来,Hulu是传统媒体公司内的开明人士,面对“被革命”的命运所做出的有限反应,其根基仍然建立在对内容制作和传播的控制之上。而这种控制,终将被YouTube革掉性命。
在中国,经历了资本和广电总局两次洗牌之后,一大批YouTube克隆网站死掉了,侥幸活下来的,忽然都成了Hulu的铁杆粉丝,世上真的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他们一边捂着屁股上的屎,一边跳上版权舞台,不看屁股,还真挺像个正人君子。但作为用户,你真的相信这些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告状上的家伙,会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用户体验上的人,更体贴用户,更能代表未来?
我可以理解中国视频网站所面临的监管困境、文化困境和版权困境,但我无法理解他们公然装孙子的下作。
对YouTube来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节目提供者,任何人,不管你是奥巴马、英国王室、华纳兄弟、PIXAR、探索频道、麻省理工、奥普拉,还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我们都只是用户。对,你可以在YouTube上抱怨美联航弄坏了你的吉他,并且让美联航损失1.8亿美元,但你无法在Hulu上干这事儿。
Hulu上确实有很多不错的节目(如果没有反倒是怪事),但我相信,能够提供不错的节目的,并不只是Hulu背后的那些媒体巨头。被传统媒体扼杀掉的天才,要比被他们捧红的多得多。YouTube则把传播渠道向每个人开放,所以YouTube是“我们”的(不包括中国大陆的华人),版权其实是个伪命题。
中国几乎注定不可能出现一个真正的Hulu,因为那些声称要做中国的Hulu的,根本没有历史;中国更不可能出现一个YouTube,因为在我们这里打破控制是不被允许的。最终,中国会出现一堆电视剧网站。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10/02/01/15835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