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外界的認知,大多來自於日常接觸的資訊。以前為我們設定議題、建構真實的是大眾媒體,但未來每個人對於社會的認知可能會完全不同,最大的變化來自於「展集」(Curation)與社群媒體。
展集,或稱策展,是這兩年全球網路、媒體與文化界很熱門的概念,通常是指數位策展(Digital Curation)與內容策展(Content Curation)。為了不與藝術界常見的「策展」混淆,加上其含意較接近「編輯」的概念,所以本文使用「展集」來稱呼。
Web 2.0與展集
展集之所以快速盛行,很重要的原因在於Web 2.0。在此之前,產生內容與整理內容(也就是編輯)通常是由相同的個人或單位產生。整理並中介資訊這種事情吃力不討好,無利可圖也幾乎無法傳播,所以很少人專職成為展集者。從Del.icio.us開始,展集這件事情慢慢從個人的行為變成集體行為,接著變成一個大生意。
2003年成立的Del.icio.us,是提供使用者將網站書籤放在雲端的服務。原本每個人的網站書籤(我的最愛)都是放在個人電腦中,大多只是簡單的分類與整理,在Del.icio.us上,除了可以看到別人的書籤外,還可以幫書籤下標籤。突然之間,每個人都被動地變成了展集者,雖然只是幫自己的網路書籤下標籤然後放上網,但大家都可以看到哪個書籤最熱門,相同的標籤下又有哪個書籤。到了2004年,專門呈現熱門書籤的網路服務Digg上線,後繼者Reddit於2005年上線,一直紅到今天。
內容「無價」的經典是2010年成立的Pinterest網站。別人產生的照片,可以肆無忌憚地以「書籤」的方式公開貼到自己的「圖版」上。當你「訂閱」其他人的帳號或者圖版時,並不是要看原創的圖片或者照片,而是要看他人展集的成果,每個人因此都成了有意識的展集者。
脈絡與展集
如同《策展的時代》書中提到,展集最重要的核心,在於提供「與讀者相關的脈絡」。
展集的脈絡有相當多種,在社群網路盛行之後,很多人可能無法想像,不論是觀看、分享或按讚,都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展集行為,不但會影響自己日後能看到什麼樣的資訊,同時也影響了資訊在社群內如何被傳播。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展集脈絡:
地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早年透過口語的方式被展集(「你聽說巷口的李太太中樂透了嗎?」),到了大眾媒體時代,地理脈絡反而被抹去。而根據社群網路的研究,網友與傳遞的資訊通常有高度地理相關性,所以我們很容易在社群媒體中看到自己所在地點的相關資訊。
興趣:過去我們要看自己有興趣的資訊,通常需要透過專業期刊,現在則選擇在社群媒體訂閱或結交與我們興趣立場相近的人。同時,大部分網站也都隨時透過你留下的行為記錄來猜測你的興趣,再提供你想看的資訊。如果下次重大選舉,你發現明明在網路上看到的資訊都顯示A候選人較受歡迎,選舉結果卻是B當選時,千萬不要怪選舉不公,因為是你自己默默選擇了不看跟B相關的資訊,這是興趣脈絡展集的結果。
熱門:根據社群網路的研究,我們選擇將資訊傳遞出去時,會先判斷他人是否可能已知道同樣的訊息。也就是說,每一個展集者都會盡量挑選最新的資訊,而不是等到幾天之後才發送。所以,受歡迎的資訊通常會在短期內累積非常多的「能量」,然後在社群內被看見。
隨緣:如果我們只交往興趣、背景類似的朋友、訂閱自己喜歡看的資訊,很快就會活在一個完全沒有新資訊的世界中。所以隨緣性(serendipity)也是展集的脈絡中非常重要的特質,可以讓原本不在自己興趣或地理社群中的資訊,有機會被放進來測試。
過去我們發現自己看到的資訊或新聞很爛的時候,還知道要抱怨誰。隨著展集與社群媒體越來越滲入我們的生活,現在如果發現每天打開網路看到的東西亂七八糟,只能怪自己。
我們有意無意當中,都提供了他人替我們展集的線索,同時,我們也親手建構了這個脈絡。因為我們透過社群網路「展集」了一個「社群」,而這個社群以及背後的社群網路,卻幫你「展集」了你每天應該看到的東西,重現你可能沒有想像過的脈絡。
2012-11-17 01:31
新聞速報
【李怡志(網路媒體工作者)】
展集,或稱策展,是這兩年全球網路、媒體與文化界很熱門的概念,通常是指數位策展(Digital Curation)與內容策展(Content Curation)。為了不與藝術界常見的「策展」混淆,加上其含意較接近「編輯」的概念,所以本文使用「展集」來稱呼。
Web 2.0與展集
展集之所以快速盛行,很重要的原因在於Web 2.0。在此之前,產生內容與整理內容(也就是編輯)通常是由相同的個人或單位產生。整理並中介資訊這種事情吃力不討好,無利可圖也幾乎無法傳播,所以很少人專職成為展集者。從Del.icio.us開始,展集這件事情慢慢從個人的行為變成集體行為,接著變成一個大生意。
2003年成立的Del.icio.us,是提供使用者將網站書籤放在雲端的服務。原本每個人的網站書籤(我的最愛)都是放在個人電腦中,大多只是簡單的分類與整理,在Del.icio.us上,除了可以看到別人的書籤外,還可以幫書籤下標籤。突然之間,每個人都被動地變成了展集者,雖然只是幫自己的網路書籤下標籤然後放上網,但大家都可以看到哪個書籤最熱門,相同的標籤下又有哪個書籤。到了2004年,專門呈現熱門書籤的網路服務Digg上線,後繼者Reddit於2005年上線,一直紅到今天。
內容「無價」的經典是2010年成立的Pinterest網站。別人產生的照片,可以肆無忌憚地以「書籤」的方式公開貼到自己的「圖版」上。當你「訂閱」其他人的帳號或者圖版時,並不是要看原創的圖片或者照片,而是要看他人展集的成果,每個人因此都成了有意識的展集者。
脈絡與展集
如同《策展的時代》書中提到,展集最重要的核心,在於提供「與讀者相關的脈絡」。
展集的脈絡有相當多種,在社群網路盛行之後,很多人可能無法想像,不論是觀看、分享或按讚,都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展集行為,不但會影響自己日後能看到什麼樣的資訊,同時也影響了資訊在社群內如何被傳播。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展集脈絡:
地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早年透過口語的方式被展集(「你聽說巷口的李太太中樂透了嗎?」),到了大眾媒體時代,地理脈絡反而被抹去。而根據社群網路的研究,網友與傳遞的資訊通常有高度地理相關性,所以我們很容易在社群媒體中看到自己所在地點的相關資訊。
興趣:過去我們要看自己有興趣的資訊,通常需要透過專業期刊,現在則選擇在社群媒體訂閱或結交與我們興趣立場相近的人。同時,大部分網站也都隨時透過你留下的行為記錄來猜測你的興趣,再提供你想看的資訊。如果下次重大選舉,你發現明明在網路上看到的資訊都顯示A候選人較受歡迎,選舉結果卻是B當選時,千萬不要怪選舉不公,因為是你自己默默選擇了不看跟B相關的資訊,這是興趣脈絡展集的結果。
熱門:根據社群網路的研究,我們選擇將資訊傳遞出去時,會先判斷他人是否可能已知道同樣的訊息。也就是說,每一個展集者都會盡量挑選最新的資訊,而不是等到幾天之後才發送。所以,受歡迎的資訊通常會在短期內累積非常多的「能量」,然後在社群內被看見。
隨緣:如果我們只交往興趣、背景類似的朋友、訂閱自己喜歡看的資訊,很快就會活在一個完全沒有新資訊的世界中。所以隨緣性(serendipity)也是展集的脈絡中非常重要的特質,可以讓原本不在自己興趣或地理社群中的資訊,有機會被放進來測試。
過去我們發現自己看到的資訊或新聞很爛的時候,還知道要抱怨誰。隨著展集與社群媒體越來越滲入我們的生活,現在如果發現每天打開網路看到的東西亂七八糟,只能怪自己。
我們有意無意當中,都提供了他人替我們展集的線索,同時,我們也親手建構了這個脈絡。因為我們透過社群網路「展集」了一個「社群」,而這個社群以及背後的社群網路,卻幫你「展集」了你每天應該看到的東西,重現你可能沒有想像過的脈絡。
2012-11-17 01:31
新聞速報
【李怡志(網路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