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应用商店,它无疑是软件销售的大革命。它打破了运营商的限制,并提高了开发者的积极性,成千上万款的精彩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随心所欲选择所需软件,支付方便、下载迅速,还能向开发者反应问题。它开创了全新的时代!

  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人想买一款比较专业的软件,于是他来到电脑城寻找专营软件的店铺,但是跑了几次都没找到(图1)。回家之后他又联上当时还很昂贵的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查了一番还是没有结果,最终他放弃这个想法。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当时,去电脑城购买一套正版软件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几年之后“塞班”手机开始流行,不论是办公还是娱乐,手机已经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帮助与消遣,于是他也跟风买了一款当时最高端机型想亲自体验一下(图2)。起初他在网上下载了不少消遣用的小游戏,但是质量可谓参差不齐,有的画面粗糙,有的运行缓慢,有的屏幕不兼容,有的甚至还会乱扣费⋯⋯“看来智能机也就那么回事儿吧!”他不禁有些失望。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2)一代机皇——诺基亚 N95,采用双向滑盖设计,内置 GPS,支持 3G+Wi-Fi,配备 500 万像素卡尔蔡司镜头,运行 Symbian S60 系统。
过了几年,触摸大屏手机犹如一夜春风般迅速走红。备受欢迎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内置应用软件商店并拥有上万款应用程序,而且一切都是免费、自由、开放的!众多的第三方软件商店每天还会推荐一些精品应用,甚至还有各种盗版、破解资源,还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他“喜新厌旧”加入了“机器人”阵营,一股优越感油然而生(图3)。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3)这款手机可以运行多种系统,堪称刷机神器。
可惜好景不长,“优越”的系统开始变得不再完美:部分应用不能安装;有些游戏画面粗糙;广告铺天盖地甚至还会盗取个人信息⋯⋯为了保证系统流畅,他每天开机第一件事就是清垃圾、杀进程;为了保证系统安全,每天都要安装更新 XX 卫士、XX 助手;为了保证系统不发小脾气,每天都要来来回回反复折腾⋯⋯这究竟是人玩手机,还是手机玩人?!
再次失望之余朋友向他介绍了“水果”手机并夸赞了一番其不同寻常的软件商店:应用数量众多,玩上一辈子也不会腻;应用质量整体较高,完全不用担心兼容性问题;最关键的是那些让你大呼惊奇的创意应用与流畅非凡的操作体验⋯⋯尽管它也有不可回避的缺点:看上眼的软件竟然需要付费?发布自己开发的软件竟然还要严格审核?收费软件的盈利竟然还要与别人分成?!“这简直太封闭、太专制、太反人类的!”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手里早已把“机器人”换成了“五袋苹果”,毕竟越狱后还能安装各种破解软件,毕竟要是没有“苹果”设备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图4)。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4)由于部分黄牛组团疯抢 iPhone 4S,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混乱,苹果宣布在零售店暂时停售这款产品。

  历史

大约 15 年以前,Motricity 公司创立了 PalmGear,它是 Palm 系统最大的软件在线销售网站,曾拥有多达 31000 款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不过后来随着 Palm 的衰落遭到了被合并的命运,这便是应用商店的雏形(图5)。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5)如果你曾使用 Palm,那么对于 PalmGear 应是相当熟悉。
2003 年,著名游戏公司 Valve 发布了整合游戏平台 Steam。起初它仅仅用于在线更新旗下游戏,但随着 Steam 的迅猛发展,现在已被用于全球同步发售游戏以及及时更新游戏内容,玩家可以通过 Steam 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多人游戏,为玩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一站式的游戏体验(图6)。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6)现在,Steam 是个一站式的整合游戏平台。里面经常举行促销活动,玩家能以低价购买心仪游戏。
用户在 Steam 平台上购买的游戏可以在任何时刻与地点下载和激活,此外还提供游戏自动升级、Mac OS X 部分支持、讨论社区、反作弊系统、对战平台等功能。近几年来,众多游戏厂商把自己的游戏向 Steam 平台供货,使得 Steam 平台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电子游戏平台之一。
2004 年,在线手机软件下载服务诞生(当时还不叫“应用商店”),那就是来自美国硅谷的 GetJar。它能跨越多个平台、覆盖多款手机,至今已经拥有约 40 万款应用程序,下载次数超过 2 亿,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费应用商店。
在应用商店开始萌芽的那段时期,苹果电脑公司(当时还没改名)正在干什么呢?那时,由于 iPod业务非常强盛,Mac 业务还是不温不火,于是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一家 MP3 制造商。谁也没有料到苹果后来会乘势推出 iPhone,仅凭一款手机挑下众多竞争对手,并且成为世界上的重要的智能手机厂商之一。这其中究竟有怎样一段故事?
那时的运营商要比现在强势得多,如果有哪个制造商敢和运营商谈收入分成,那么这家公司肯定是活着不耐烦了。因为当时运营商负责定制手机,是制造商的衣食父母,它的生死大事都掌握在运营商的手中。
不过苹果公司却大胆地打破了游戏规则,这只侵略性极强的狮子有着足够的自信要和运营商硬碰硬,它依托庞大的用户数量提出要与运营商分成,并且还签署了排他性协议,后来还弄出个 App Store 使得开发者能避开万恶的运营商,直接面向用户。不仅如此,苹果后来还推出了 FaceTime 和iMessage,使得用户能够自由进行交流,无须使用运营商的服务。运营商愤怒了,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如果没有 iPhone 的运营权,用户将会大量流失。
2007年,苹果发布了划时代的 iPhone,从此奠定了它在消费电子行业上的霸主地位。iPhone 之所以能成为智能手机公认的标杆,是因为苹果赋予的出色设计、引以为荣的 Mac OS X(当时还不叫iOS,也不叫 iPhone OS)以及同样划时代的 App Store(图7)。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7)还记得那个划时代的 iPhone 一代吗?
现在想来,苹果在当时其实也走了不少弯路,例如很多功能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限制、不支持多任务、没有复制粘贴甚至不能收发彩信⋯⋯这与其它智能移动操作系统相比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致命的是,如不进行破解,那么只能使用 Web 应用程序,不能安装第三方的软件。不过苹果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于是重振旗鼓发布了 iPhone 3G 并且推出了 App Store 以及向开发者免费提供  SDK,又一次重塑了 iPhone。
2008 年推出的 App Store 绝对是软件销售模式的革命,它的审核、广告、三七分成(开发者能得到应用软件销售额的 70%)等特点,激发了开发者创作更多更精彩的应用程序的热情,使得 iOS 一跃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至今已经有超过 60 万款软件在 App Store 中销售(图8)。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8)iOS 6 中的 App Store 将会迎来重要改版。
苹果在应用商店的大获成功必然引来同行的纷纷效仿,同年诺基亚也推出了自己的软件商店——Ovi Store,这是一个应用商店与多媒体内容商店的集合体,目前软件数量已经超过 10 万,可惜一直以来不温不火。随着诺基亚的逐渐衰落以及转投 Windows Phone 阵营,尽管 Symbian 及其应用商店还在不断进步,但也无法力挽狂澜。
不久之后,谷歌也推出了酝酿已久的 Android Market 与苹果竞争(俗称菜市场,现改名为Google Play),虽然姗姗来迟但是胜在发展迅速,仅发布一年应用数量便超过 10 万,目前已经拥有约 60 万款应用。Android 的用户群普遍没有良好的付费习惯,而且免费应用数量较多,这些免费应用大多通过内置广告获得营利(图9)。现在的 Google Play 已不仅是个应用商店,它的资源十分丰富,除了应用、游戏,还有音乐、电影、电视剧、电子书和杂志,这也表明 Google Play 正向一个一站式的内容商店(例如苹果 iTunes Store)华丽转型。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9)Google Play 最近迎来一次重要升级,今后程序将会加密,而且引入智能升级功能,这意味着 Google 正在逐渐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
2009 年的愚人节,黑莓公司旗下应用商店 BlackBerry App World 正式上线,这可不是在开玩笑,因为他们已经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和生存的艰难,要想翻盘必须求变。黑莓软件商店目前应用数量已经超过 6 万,可惜由于 BlackBerry 10 迟迟未能推出,而且黑莓设备近年来的销量持续走低,现在看来似乎大势已去。
看着别人赚个盆满钵满,像微软这样的世界巨头当然不会错失良机。2009 年 9 月,Windows Marketplace 随 Windows Mobile 6.5 操作系统一并推出,2009 年年末就有超过两万多款应用上架。不过后来随着全新系统 Windows Phone 7 的发布,一切都要忍痛割爱推倒重来,不过发展速度与趋势还比较乐观。目前更名后的 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 全球应用数量已经超过 10 万(图10)。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0)经过微软这些年来的努力,Marketplace 中的软件数量终于超过 10 万,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内应用商店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其模仿能力的确处于“世界一流”水平。2009 年 8 月,中国移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线应用程序商店 Mobile Market 正式上线(移动应用商场)。作为国内首家由运营商开设的软件商店在上线之初就已拥有 1218 款应用商品,其中包括适合所有机型的 205个软件、459 个游戏以及 554 个主题(图11)。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1)值得肯定的是,移动应用商场开创了运营商开设应用商店的先河,而且大大促进了国内应用商店的发展。
2009 年年末,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中国联通的“沃商店”相继开门迎客,被一些人看为是增值业务的“二次创业”。虽然这些商店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但是普遍存在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甚至隐含扣费陷阱,另外相关客户端也被强制集成在定制终端上,不免招来了很多用户的反感。
2010 年是国内智能手机“走火入魔”的时期,一些手机交流论坛以及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应用商店争夺市场份额。功能上它们普遍已经比较完善,实际用户数量也有很多,提供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甚至包括音乐、视频和海量的电子书等,不过乱象丛生的格局还是无法改变。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生态体系,而且优质应用过少,大多集中于盗版或破解应用。人们纷纷议论,这还算是软件商店吗?
苹果在移动设备市场上依靠 App Store 大获全胜后,在 2011 年乘势发布 Mac App Store,意图大幅提高 Mac OS X 的软件数量,剑指构造一个与微软一样庞大的应用程序生态圈。借助 iCloud 以及苹果旗下三大内容商店(iTunes Store、App Store、iBook Store),整个苹果帝国无疑变得更加稳固。
Mac App Store 具有快捷安装、快速更新、方便管理、可重复安装的特点,目前应用数量已经超过 1万。不过由于 OS X 的市场份额相对 Windows 而言实在太小,而且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至今也未能真正成为 Mac 用户购买应用软件的主要方式(图12)。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2)Mac App Store 已经变得比较完善。但是,苹果设有诸多限制,如强制使用沙盒等,这样虽然保证了用户的安全,但是可能使得一些功能因此无法实现。
预计到了今年秋天,微软将会发布 Windows 8,这是一次基于 Windows 7 速度和可靠性核心本质的重塑和创新。届时 Windows 8 应用商店将会走入千家万户(图13)。它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例如用户数量庞大、覆盖范围广泛、开发成本低廉、获得收益较大等,而且借助微软的云服务 SkyDrive 还可以轻松实现文档、音乐、图片、视频、应用等内容的同步。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3)这是 Windows 8 中的应用商店,应用数量已超五千,而且应用种类非常广泛,看来许多开发者都非常重视这一平台。
看来各家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也在下着很大的“一盘棋”,未来谁会成功、谁会失败,谁会进入、谁会退出,还要经过市场与时间的考验。

  反思

尽管应用商店发展还算不错,但是总体来看还是有些迷雾重重,即使是苹果的 App Store 也存在例如抄袭、山寨、刷榜、黑卡泛滥、收入较低、质量较差等现象。再去看看别的应用商店即可知道整个领域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远未发展成熟。下面笔者就以苹果 App Store 为例,谈谈在应用商店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反思的一些现象。
众所周知,App Store的软件审核机制是比较严格的,绝对不是国内那种似有若无的形式。开发者为了能够顺利让产品上架,他们在提交审核前必须细读《应用程序商店评估指导》,其中不仅要求苛刻,而且规则还会随着新的情况而不断更改,总之一切都由苹果说了算(图14)!虽然规范的审核制度可以滤掉部分“垃圾”,但是也使得一些优秀软件由于涉足禁区而被拒之门外。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4)新来的?看这里!
然而每天都有上百个的新应用出现,苹果的审核员不可能逐一比对条款仔细测试,有的只好简单运行一下,如果没有太大问题就让上架。这样的疏忽与现状使得一些垃圾应用得以蒙混过关,降低了商店整体的应用质量,而且使得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许多大公司都是直接抄袭小型开发团队的应用,而非选择花钱收购。面对这样的疯狂复制,许多中小型开发商往往无力进行诉讼,自己贡献了创意,却是他人摘下了果实。与此同时,一些没有真才实干的小团队看到 App Store 空前火爆很想涉足其中,于是就通过山寨某些知名应用来谋取更多利益。这些应用往往连名称、描述、图标甚至界面都与被山寨的应用一模一样,或者只是换套界面,修改细节,这些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图15)。“山寨风”愈演愈烈,开发者们似乎进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5)网易强烈谴责腾讯抄袭并要求其自动下架相关应用。
现在,App Store 已经拥有超过 75 万款的应用程序,竞争已经异常激烈,如果你开发的程序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那么很有可能要面临淹没在这股“浪潮”之中的巨大灾难。对于用户来说,在 App Store 里发现新应用的方式并不算多,其中最常用的,无疑就是查看一下排名列表,垫底的软件从此也就暗无天日。于是,刷下载、刷评论、刷星级等各种刷排名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国内还专门诞生了这门生意。
刷榜可以增加应用的曝光度,其成本远远低于其它推广方式,而且还方便向投资者“讲故事”,因此这种手段被广泛应用,毕竟利用限时免费、广告联盟、微博推广、论坛推广、站点推广等传统方法做宣传,成本与效果永远不能两全。尽管刷榜有百般优点,但这种做法的性质是极为恶劣的,它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正常竞争,理应大力处罚。
为了打击这种恶意行为,今年年初苹果发布公告,警告开发者们不要试图违规操纵排名,否则将会遭到彻底封杀,并且配合排名算法的调整与锁榜等设计,使得传统刷榜手段纷纷失效,让榜单呈现它最真实的一面(图16)。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6)360 承认了其产品被苹果 App Store 下架是因为被恶意操纵排名,但回避了究竟是谁在幕后操作。
根据调查数据,国内有超过 1000 万的苹果用户使用过越狱工具,“宁可花 4000 元买手机,不花 6 元买游戏”的现象在中国已经再正常不过,你要是没给手机越过狱,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也许这些用户总能给出恰当的理由,例如需要安装好用的第三方输入法、安装功能增强插件、美化操作界面、让设备成为小型 U 盘、修改文件来变得更个性化等等,而且美国法律已经允许这种行为。
但是对于更多用户来说,能够免费安装破解软件才是他们的真正理由。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越狱,淘宝网上“黑卡”盛行,部分黑客通过破解或盗取他人信用卡供货给卖家来谋取不法利益,这早已形成了一条无比复杂的产业链(图17)。这些店主通常都会选择多种方式处理手上的信用卡,例如代购应用、销售账号、道具代充等。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7)在购物网站上沿着这些线索很快就能得到你想要的那些“好处”。例如 iTunes 黑卡、iTunes 充值、iTunes 账号分享等,这都是“黑卡”产业链的一部分。
为了增加收入,开发者往往还在软件中添加广告或者提供内购(即程序内购买,In-App Purchase),但是对于这最后赚钱的稻草,用户也要设法赶尽杀绝,例如屏蔽广告、恶意点击,破解内购、使用黑卡等。随着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App Store 的生态环境必将遭到毁灭性的严重破坏。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开发者的坏账率往往非常之高。没有收入意味着没有资金创造更棒的应用,况且软件推广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收回成本更是变得遥遥无期,开发者们的积极性无疑受到沉重的打击。所以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认识到:只有增强版权意识、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才能维护整个产业的生态平衡,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苹果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此后便加大了审核力度、调整排名算法、修补漏洞避免用户越狱以及大力打击黑卡,并针对中国用户在去年 11 月正式支持人民币充值并付款,使得之前糟糕的情况稍微有了好转(图18)。但是纵观整个软件商店领域,整体情况还并不乐观,毕竟连业内领头羊的 App Store 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其它应用商店。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图18)国内的苹果用户可以通过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近 20 家银行的账户进行充值。
软件的交易方式决定着用户的体验,如果可以轻松支付必将会提升开发者的收入;收费应用过少会使得各种垃圾应用盛行,没人会用心去开发精品和富有创意的软件;不断完善的内容检索功能可以增进用户体验,还会增加“非主流”应用的曝光度;盗版问题必须严重打击,放任自流必定害人害己⋯⋯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应用商店应具有丰富的交易方式、合适的收费比例以及强大的内容检索,而且一定要严厉打击各种盗版等违规行为。

  展望

可以预见,应用商店将是一个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现在,应用商店模式已经部分取代传统软件销售方式,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于软件消费的观念。如今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程序,不再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提高了获取资源以及工作的效率。这难道还不是一场软件消费的“革命”吗?
另一方面,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重要企业都有自己的云服务。试想一下,如果所有智能移动设备的用户都能轻松同步数据,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美好!例如某个玩家正用 Xbox 玩游戏,突然之间因为工作需要暂停,于是他保存了进度到云端然后在公交车上拿着平板继续闯关。晚上回家之后打开电脑回复邮件之余,还能继续之前在车上没有完成的冒险。
试想一下,如果应用程序可以租借,那么对于一些偶尔才会用到的软件,就不必花费太多的金钱完成任务;试想一下,如果应用程序可以量身定做像积木一样随意组合,那么不同用户的需求就可以快速得到个性化的满足⋯⋯
应用商店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持续维护好整个产业的生态平衡,不去破坏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开发者就能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优质应用,再加之官方的严格把关,那么应用商店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上述的梦想早晚也都会成为现实。
应用商店历史与现状反思
作者:EMLink,原文链接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