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Google官方部落格討論了一個「有趣的」搜尋排序盲點,並說明目前Google改進的作法(Being bad to your customers is bad for business);這個事件的起因是前幾天紐約時報刊載了一篇報導,提到有一個賣太陽眼鏡的購物網站故意找顧客的麻煩,刺激顧客到網路上寫負評,但反而因此賺到了來自其它網站的連結數,從而在Google搜尋結果中排名提昇。這導致了一個尷尬的結果:
對你的顧客不好,反而刺激網路商務成長?在網路上充滿負評,但在Google搜尋排序中卻名列前茅?
當然,有時候負面行銷是可以帶來「反」效果,但這多半可遇不可求,而偷雞不著拾把米的成功機率比較大。但無論如何,對Google來說如果利用負面評論創造連結就可以讓搜尋結果排名提昇,這無疑是對Google自豪的搜尋演算法的一大挑戰。
所以Google沒過幾天立刻就做出反應,不僅看起來「很真誠」的承認「可能」在某些「特殊情況」會出現上述問題,還很認真的討論了各種解決方法的可行性與副作用;並在一一駁斥各種方法後,Google說「我們初步研發了一套不能說的新算法」,期待能慢慢解決上述「罵得人愈兇,看得人愈多」的現象(咦?怎麼好像和台灣某些連續劇很像)。
Google最後採取的是一個「用某種算法找出顧客體驗非常差的購物網站,然後用某種算法整合到現在的搜尋結果中」,從而讓用戶在搜尋購物資訊時有更好的體驗,當然,「某種算法」是Google不能說的祕密。
以結論來說,這個「故事」要告訴用戶的就是:
當我們使用Google搜尋(或任何搜尋引擎都一樣),在找出來的結果中,並不一定名列前茅的就是用戶評價最高的網站。這一點其實問題還不大,問題最大條的地方在於:
有可能搜尋結果前段班中出現用戶評價很差的網站,而我們和搜尋引擎都不知道,並因此進到網站中購物、下載、註冊資料,結果造成許多麻煩事尾隨而至。
而做為一個用戶,除了單純依靠Google慢慢改進演算方法外,在那篇Google官方文章中被Google嫌棄的幾個方法裡,其實有一個方法是我們可以現在自己試試看,而且確實有輔助辨認效果的。
Google在「Being bad to your customers is bad for business」一文中提出了三種「可能有用」但對Google來說「不可行」的方法:
- 1.封鎖特定問題網站;但這種人工的方法不是長治久安之道,因為可想而知各種評價不好的新網站一定會不斷且大量出現。
- 2.使用「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找出語意中負面評價,並給予該對象排序上的降級。Google說這可能導致充滿爭議性的話題都因此遭到不正常的排序。
- 3.在搜尋結果預覽中加入用戶評價內容,也就是不影響排序下,用戶可以在點開前看到該目標的評價。Google認為這個方法主要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為根本上Google希望做到的是:「你的客戶體驗差,那麼你在Google的排名就不會高」。
而這三種對Google搜尋演算來說不可行的方法中,其實我覺得第三個方法是用戶可以自己加上去的功能,幫助我們第一時間過濾掉有問題的網站。
事實上我們只要安裝「WOT」這個瀏覽器套件,就能在搜尋結果中看到用戶的評價,這裡說的不完全是技術上安不安全的問題(網站的資安問題要利用AVG或McAfee SiteAdvisor等連結檢查工具);這裡的用戶評價絕大多數時候表示了用戶喜歡,或不喜歡這個網站。
我自己這一年多以來習慣一定會在瀏覽器中安裝「WOT」(支援各種瀏覽器版本),而用戶社群的整體評價是非常有用的參考值;有的朋友可能會疑惑說會不會有跟風的、作弊的不當評價?是的,會有!但正是因為如此有「人味」才具有參考價值,因為WOT可以幫你在進入網站前:
- 1.預知用戶們是否信任這個網站,即使這個網站技術上很安全,但或許某些行為導致用戶的不信任。
- 2.預知用戶們是否在這個網站上獲得不好的體驗,這就是本文開頭的Google故事所要說的重點,尤其在購物類網站上更重要。
- 3.預知網站上是不是有讓用戶覺得不舒服的內容。
而上面三點,都是一般機器演算難以發現的內容,只有透過用戶實際的投票、評價才能發現。
當然,WOT這樣的判斷不能說是絕對的,尤其一些話題具有爭議性的網站,確實有可能導致立場不同的用戶給予負面評價。所以我自己的作法是,當遇到WOT用戶集體評價不好的網站,如果沒有明確看到他們的問題時,我都還會做進一步搜尋查證的工作。
而WOT如果應用在前面說的購物、下載、需要註冊個人資料等類型的網站時,其所提供的「用戶信任指數」就是非常有幫助的判準之一,常常可以讓我們避開有問題的站點。
剛好從Google今天這個小故事,重新推薦一下這款有用的輔助工具。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你們如何在上網時,規避那些可能有問題的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