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Facebook爆紅對台灣網友的意義是?── 個人、社交,第三種形態的入口網站

過去多年來,講到會讓使用者想設為首頁的網站,說來說去多半不離兩個:Yahoo與Google。Yahoo與Google這兩個網站,的確都可以讓使用者快速的連往各種服務,而其背後的運作哲學,也代表兩種不同的典型:

Yahoo的運作邏輯,是盡量發展各種重要的服務(譬如搜尋、email、新聞、財經…),並全部集中放在首頁上。使用者一進入網站首頁,等於看到一個預先整理過的大書籤頁面,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服務連結,不過絕大部分服務都是還是Yahoo自己經營的,所以使用者怎麼連來連去,都還是在Yahoo自家的網站裡面打轉。

Google的運作邏輯,則是另外一種思維。Google把所有的服務、廣告全部藏了起來,只留下一個大大的搜尋框。因為不知道使用者想看什麼,所以不相關的訊息乾脆全部不要出現。使用者想用什麼服務,就用Google提供的搜尋功能,立刻幫你找到網路上最受歡迎的服務,然後就讓使用者快速的連出去了,再也不需要回來。

以上兩者邏輯、優缺點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多年來都稱職的扮演著入口網站的角色,大家可能也都習慣了入口網站就是要長這樣子。不過現在 Facebook的快速的崛起,在美國不但超越Yahoo成為第二名,去年聖誕節時更短暫超越Google成為第一,其實這正悄悄的顯示了與前面兩者不同 的思維,那就是一種強調個人化、社交性質的網站入口。
Facebook正在成為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入口網站
我知道許多網路研究對於何謂入口網站有嚴格的定義,照該定義,Yahoo穩坐入口網站王座無疑。不過這篇文章裡的入口網站非常的廣義:哪個網站讓使用者願意當做他一天使用網路服務的開端,誰就是入口網站。

跟Yahoo與Google兩者不同,Facebook一開始就告訴你:你所關心的朋友動態,包括他們正在討論、分享什麼事情,他們轉貼誰的部落格 文章。你也可以加入粉絲團,把你關注的部落格、公司情報全部放到你的動態欄上。換句話說,Facebook提供的是一種很個人化的體驗,先告訴你關注的人 的新動態,從你朋友處得到新的資訊,再連出去。你朋友感興趣的消息,你應該也會關心吧?所以在Facebook上散播的各式訊息,看到的人感興趣的機率很 高,因為那些資訊在呈現之前就先被朋友過濾過了呀。

Facebook一直以來的核心就是社交。現在的火紅也許是無心插柳的結果,然而為什麼我會開始把它視為入口網站呢?因為它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API的開放。

大多數的入口網站都會提供一些使用者常用的服務,譬如email、行事曆、新聞等等。

Facebook本身並沒有開發這些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思考:為什麼不讓有興趣開發這些服務的網站自願幫Facebook開發應用程式呢?方法很簡單,就是開放呀。

Facebook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應用程式開發商做這件事:

Facebook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實名制社交網站,每天不知道有幾千幾百萬的網友在上面使用各種服務,這對其他網站開發業者其實是很大的誘惑。在 Facebook上,只要你的服務做得夠好,很容易透過Facebook上面的推廣機制把網友一個一個拉過來,節省很多建網站拉會員打廣告的工夫。現 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程式設計師會替自己喜愛的網站寫Facebook應用程式,除了各種網頁小遊戲以外,你還可以找到各種知名網站相關的 Facebook應用,如Flickr、Youtube、Anobii、 TripAdvisor、MSN。Facebook平台的吸引力甚至變相導致部份網站業者乾脆在轉而在Facebook上開發所有的應用。當然,由於 Facebook本身就是社交平台,所以社交為導向的遊戲在上面特別受歡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透過開放平台,Facebook等於是有全世界各地的程式設計師幫他開發各式各樣的應用,彼此競爭看誰可以抓到更多網友的目光。台灣的網友們就是被Facebook當中的遊戲給煞到,正好台灣類型相近的其他網站還沒有成氣候,就在這種情形下被Facebook給滅了。

Facebook自家推出的服務的確沒有Google、Yahoo的觸角那麼廣,但是它開放讓各家廠商進駐。這些廠商為了自家服務的流量(還有背後 的現金流),自然會卯足勁互相競爭、推陳出新,最後使得Facebook上面的應用越來越多。這些應用雖然不見得品質都很好,但至少在網頁遊戲方面有好幾 個是成功的。成功的定義是:網友愛用,Facebook賺到流量,服務廠商從中賺到錢。有廠商賺到錢,就會吸引越多廠商進駐開發,變成一個正向循環。以上內容,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很像…Apple的App Store的成功故事呢?

透過開放,Apple與Facebook各自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當Facebook透過開放,讓上面的應用越來越多元,它是不是正在成為另外一種型態的入口網站呢?
當Facebook成為通路
也由於Facebook上的流量太高了,使得很多內容提供者想要把它當成通路,利用它在上面宣傳,推廣自家服務。有趣的是,Google跟Yahoo的流量也都很高,各家廠商也想搭他們的順風車分享一點流量過來。不過由於平台的特性,巧妙各有不同:

Yahoo用功能性豐富首頁吸引使用者過來,所以各家廠商願意付出大量的廣告費,在首頁上求曝光。

Google利用搜尋引擎指引使用者去他想去的地方,所以各家廠商願意買關鍵字廣告,或者求助SEO,改善網站排名。

那Facebook呢?
Facebook可以寫應用程式,所以可以做的事情比較多。但是,別忘記了:Facebook仍然是分享朋友動態為主的網站。所以,就算你在上面開發了任何的應用程式,最終還是得跟做一件事情:跟使用者說:拜託,請讓我出現在你的狀態欄上,宣傳給你所有的朋友知道吧!

不只進駐到Facebook的應用程式想這樣做,各家網站服務想這樣做,部落格、媒體、公司行號都想在Facebook上搶曝光。所以呢?建立粉絲 專頁只是第一步,比較進階的作法就是想辦法讓網友主動分享你的訊息/廣告給別人知道。每個在facebook上的心理測驗都會要求試驗者邀請其他人加入、 在狀態欄更新,就是這個概念的實現。

然而,Facebook卻也因此收到了副作用,那就是:訊息轟炸!

我想全部網友應該都對這個狀況不陌生:打開Facebook,看到整頁滿滿的心理測驗遊戲廣告、農場餐廳水族箱訊息洗版。一開始還對這些遊戲感到好奇,但是訊息實在太多了,最後你只好咬著牙把這個應用程式、甚至是這個人給封鎖掉!?

Facebook的開放,吸引了全世界網站與應用程式商的進駐,從而使得Facebook儼然變成各種訊息的集中入口。然而就像 Google會遇到全世界的SEO廠商試圖擾亂排名、Yahoo首頁有一大片的廣告欄位一樣,全世界把Facebook視為通路而亟欲宣傳自己的廠商,自 然會想出各種辦法提昇自己的能見度。然而這種方式帶來的副作用:訊息爆炸,卻很有可能害慘整個Facebook。
Facebook面對訊息爆炸的方法:啟動過濾機制!
面對全世界的廣告商帶來的挑戰,這幾家大公司是怎麼因應的?

Google面對SEO廠商的攪局,祭出的方法是不斷改進搜尋演算法,讓搜尋結果一直保持精準。

Yahoo面對廣告商的鈔票,的確很難拒絕出售版面的要求。可是我們已經看到,美國版的Yahoo首頁已經沒有那種廣告處處、索引列表一大串、使用者想看的訊息只有一兩項的那種情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具設計感、而且可以自定的網站快捷列,廣告看起來也比較順眼。

Facebook呢?前一陣子Facebook推出了新版頁面,許多用戶大感不習慣。可是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名為人氣動態的過濾機制。

雖然很多人不習慣這個人氣動態--幫他們過濾掉很多他們原本預期會看見的資訊,但是這至少證明了Facebook已經意識到訊息過載的現象也會危害到它本身。過濾機制或許一開始不準確,但是透過用戶意見回饋與不斷修改,遲早會慢慢調整到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狀況的。
Facebook爆紅對大家的意義是?
我們從前面Facebook如何爆紅的過程一路講過來,Facebook火紅的這個案例,總有一些意義或結論可以歸納一下吧?

其實觀點人人有,就看你從什麼角度切入。

以Google跟Yahoo這兩家大公司而言,Facebook強調個人社交服務網站的崛起,當然是個警訊。Google的作法比較像是跟 Facebook打對台,有跡象顯示Google打算找twitter來個”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而最近一次的嘗試是強制綁在GMail裡面的 Google Buzz。而Yahoo的作法則是傾向跟Facebook與Twitter合作,把自家服務嵌進去。

而對於其他比較小的廠商,Facebook就變成一個可以好好利用的平台。因為Facebook上面有的不但是流量,而且它的應用程式平台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服務宣傳可能。雖然很多台灣人都以為上面只有遊戲,但上面還可以有更多種應用的可能。

至於對於一般使用者,很高興看到台灣網友綁在PTT、Yahoo、無名這些服務的多年之後,出現了一個新的服務競爭對手。Facebook本身的實 名特性,朋友間的社交分享機制,以及它即將到來的地理資訊分享、虛擬貨幣等等,我認為對台灣網友的使用習慣有一定的潛移默化作用,至少會直接感受到美國過 來的網站服務風格,如何刺激本地網站的競爭。

最後以我個人而言,我認為Facebook在台灣成功最大的意義,還是在於它體現了開放API、開放應用平台,到底能對原本的服務產 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如果不是開放平台的效應,社群遊戲風怎麼會一路從美國、大陸吹進台灣。雖然Facebook還是有很多地方相當封閉(譬如搜尋功 能),而且處處掣肘於隱私上的考量。但是比較起台灣一直以來更為封閉的其他網站,Facebook至少可以刺激大家好好思考,”開放”到底能有什麼效果? 譬如,Can we open up PTT?

(本文作者為Mr. Friday,轉載自Mr./Ms. Days (MMDays) 部落格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